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文都寺

文都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边都寺。在青海循化县。据传此寺建于元代以前,初为一小经堂。元初,萨迦人阿什旦率族迁循化,其后人成为该寺支持者。明建文四年(1402),由宗喀巴弟子喜饶坚赞建成,属格鲁派。后将该寺献于叶什姜活佛加央罗哲。自是,历世叶什姜为该寺寺主。建有大经堂、三世佛殿、东科尔·多居嘉措灵塔殿、香维拉康及11面观音殿等10座殿堂,共342间,另有活佛昂欠10座千余间,僧舍200余院。此寺有叶什姜等10大活佛。另有尕哇仓,为文都千户住寺代表,由千户家族继承。寺内组织严密,寺主下设法台总管政教事务。法台下设昂欠代表、管家、干布、大僧官等,组成法台会议,分工处理具体事务。辖属寺7座。设显宗学院,分9个班组,共学习29年。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幼年学经之地,亦是其返乡后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猜你喜欢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三世

    1758—1773清代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第三代活佛。法名伊什丹巴尼玛。加佛教传说的十五位先世,亦称第十八世。藏族。喀木(即西康,今西藏昌都地区)里塘领主丹津衮布子。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寂后,

  • 詹彬

    清朝诗人。字舜辑,号玉亭。安徽宣城(今宣城县)人。回族。幼年贫苦,随父就读古寺中。雍正五年(1727)为荐举,授贵州镇远知县,署印江县事。督管军务,惩办贪官豪绅,排解汉苗纠纷,安抚苗民,深得民心,升大

  • 卢国

    古国名。又作、卢戎。商、西周、春秋时南方小国。地处汉江流域以南,辖地于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地区。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楚※屈瑕伐※罗及鄢时,与罗相结共败楚师,迫屈瑕

  • 黑铺

    族名。又作黑普、黑濮。哈尼族他称。康熙《元江府志》卷2“彝人种类”:“黑铺,其俗与阿泥同,而言语微异。”康熙《新平县志》卷2又作黑普。雍正《云南通志》卷24、道光《普洱府志》作黑濮。近代哈尼族中仍有一

  • 乌里雅苏台北路台站道

    清代西北地区台站道之一。共九台。从乌里雅苏台城90里至楚布哩雅,100里至柯尔森赤楼,90里至鄂博尔乌拉克沁,100里至阿鲁乌拉克沁,120里至爱拉克诺尔,80里至察普坦,90里至塔木塔拉海,100里

  • 僜人

    自称“代”或“代巴敌”。藏语称“僜巴”。西藏地区待识别民族的群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的杜莱河、格多河、察隅河及额河流域,约2万多人。其先民为世居察隅的土著“卡登卡拉”和约在明末清初由东西

  • 拓跋弗

    ?—294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孙,※拓跋沙漠汗之少子。西晋惠帝元康三年(293),继叔拓跋绰管辖拓跋部。史称其“聪哲有大度,为诸父兄所重,政崇宽简,百姓怀服。”在位一年卒,叔拓跋禄官继之。道武帝

  • 都厚巴

    蒙古族的膳食之一。流行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其作法是:在锅里放牛肉块,煮至八成熟时放米,加大枣和红糖,煮成干粥即成。该粥营养丰富,热量大,多在寒天食用。当地的俗话说“吃了都厚巴,数九寒天也不怕”。

  • 布央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壮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谷拉乡和广南底圩附近的村寨中。说布央语的共约两三千人。除部分老人和小孩外,布央人大都会说汉语西南官话和附近的

  • 布木布泰

    见“孝庄文皇后”(10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