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古城
位于今新疆昌吉县城东约1公里处,紧邻昌吉新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4公里,东西1045米,南北555米。城墙尚好,高1至5米不等。城内残存夯土台基三处,建筑无存。出土带莲花纹图案铺地方砖,还出土一陶瓮,内盛1300余枚察合台汗国银币,及少量钦察汗国、伊儿汗国银币,世所罕见。一说即是唐代张堡守捉,元之昌八里城;也有认为是汉、元时之轮台城。是研究新疆社会历史的重要古迹。
位于今新疆昌吉县城东约1公里处,紧邻昌吉新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4公里,东西1045米,南北555米。城墙尚好,高1至5米不等。城内残存夯土台基三处,建筑无存。出土带莲花纹图案铺地方砖,还出土一陶瓮,内盛1300余枚察合台汗国银币,及少量钦察汗国、伊儿汗国银币,世所罕见。一说即是唐代张堡守捉,元之昌八里城;也有认为是汉、元时之轮台城。是研究新疆社会历史的重要古迹。
见“撒剌卫”(2493页)。
1824—1903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四十八任堪布。藏族。生于杂义唵奇地方。道光九年(1829),迎入拉卜楞寺坐床。次年从嘉木样受沙弥戒。十二年(1832),参加传法道场。二十一年(1841)赴西藏,适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天女驾青牛车相遇※木叶山,结为夫妇,生八子,后繁衍为八部。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4至7世纪间。大体活动在土河(今西辽河上游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简称“乌思藏宣慰使”。“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路。相当今西藏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
即“董合亦惕”(2186页)。
古族名。亦称西洱河蛮。属白蛮。“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即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六诏乌蛮并存。系不断迁入的汉族与当地白蛮等融合而成,故“自云其先本汉人”,语言、生产及习俗等亦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代甘肃卫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置。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120里达儿兔南。兼辖赤金千户所,隶安西兵备道。后废。
见“婆莴室韦”(2128页)。
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盐湖。位于阿拉善旗境内,面积约75平方公里。因盐质洁白、味甘、产量高,甘肃、山西、内蒙西部多食用之。向为阿拉善旗重要经济来源。以其地势平坦,湖中不能多积水,取法极简便。每年三至五月,俟
云南西盟地区拉祜族宗教和政治领袖。清道光至光绪(19世纪)间人。拉祜族。李姓。因传授佛教,以“三佛祖”闻名。当地佤族也视其为西盟地区大头人。曾参加双江、澜沧一带拉祜族农民反清斗争。失败后为逃避清军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