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湘西苗文

湘西苗文

苗语湘西方言文字,简称湘西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新创的3种文字之一。湘西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乡腊乙坪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文字。声母共有48个,除了与汉语相同相近的b、 p、 m、 f、 w、 z、 c、 s、 d、 t、 n、 l、 zh、ch、 sh、 r、 j、 q、 x、 y、 g、 k、 h等23个声母之外,还有带鼻冠音的闭塞音声母,各个不同发音部位的鼻冠音一律用n表示,如nb、 np、 nz、 nc、 nd、 nt、 ndl、ntl、 nj、 nq、 ngg、 nk、 ngh、 nkh等;清化的鼻音、边音声母,用在鼻音、边音前面加h表示,如hm、 hn、hgg、 hl;卷舌塞音、鼻音声母用在舌尖中音字母后面加r的方法表示,如dr、 tr、 ndr、 ntr、 nr; dl、 tl、 ndl、ntl中的l,并非边音,而是清边擦音;小舌塞音声母用在舌根塞音后面加h的方法表示,如gh、 kh分别表示[q] [qh];由于汉语拼音方案用ng表示舌根鼻音,带鼻冠音的舌根塞音g写作ngg。韵母共有35个,其中a表示展唇后低元音,ao表示圆唇后次低元音,ea表示展唇前低元音,eu表示展唇后次高元音,ou表示展唇后高元音,an表示鼻化展唇前次低元音,其余的单元音、复合元音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同。声调有6个,实际调类仍然是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只不过是阴入并到阴上,阳入并到阳上而已。声调用字母表示,分别是b、 x、 d、 l、 t、 s、其调值分别为35、 31、 44、 22、53、 42。湘西苗文主要适用于湖南省花垣、凤凰、保靖、吉首、古丈、龙山、新晃侗族自治县、麻阳,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铜仁等县市说湘西方言的苗族、约计有82万人。湘西苗文方案系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1957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

猜你喜欢

  • 昌本

    藏语音译。唐代吐蕃官名。直译为“正直之官”,即“法官”。据《德乌佛教史》载,其职能是负责“正直裁判”之事,同时还负责管理寺院阿阇黎(洛本)。

  • 阔端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阔脱臣”、“库特齐”。释义诸书各异:《元朝秘史》释为“家人”、“伴当”;《元史语解》作“跟役”;《元史·兵志二》称“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阔端赤。”《元史·张珪传》又称:

  • 项烈

    见“萧斡”(1991页)。

  • 玉古尔

    ①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新疆识略》等作布古尔。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三品阿奇木伯克,隶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设巡司。二十八年(1902)置县。即

  • 梁水

    古水名。先秦曰衍水,汉称大梁水,唐曰梁水,辽又称东梁河,女真语曰兀鲁忽必剌(一作乌勒呼必喇),即今辽河支流太子河(辽代已有太子河之称,因燕太子曾匿此水得名。明作代子河、清作太资河)。有二源,南源出今辽

  • 东夫余

    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源出橐离(古貊族的一支,或说即北夫余)。史无专传,所指和所在可归为二说:一说是北夫余东迁的一支,地在东海之滨的迦叶原之地(迦叶原地无考),高句骊始祖朱蒙从其所出;后高句骊强大后,其王

  • 郑国卿

    ?—1798清朝将领。云南阿迷州(今开远)人。回族。乾隆十年(1745)中武进士。二十年至三十五年间1755—1770,由贵州守备、都司、游击升至四川越嶲营参将。三十六年(1771),参预平定大小金川

  • 吉里迷

    金、元、明时期女真的一支。一作帖烈灭、吉烈灭、吉烈迷、乞列迷、乞里迷,乞列宾,清文献又作济勒弥、济喇敏或弥勒弥。明人据其衣着和居住状况,称其有4种。来源于黑水靺鞨郡利部(一说其为古亚西亚人)。是金代地

  • 西京

    古地名。中国历史上首都或陪都的建号。所在因朝代或时间不同有异。自东汉定都洛阳,因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西汉都城,遂以方位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隋、唐(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至上元元年即760年

  • 安西厅

    清代厅名。①雍正三年(1725,一作二年)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布隆吉镇。辖安西、沙州(今敦煌县治)二卫。六年(1728),徙治大湾(今安西城),领安西、柳沟、沙洲三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