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

东晋时云南碑刻。因比南朝刘宋时的※爨龙颜碑小,故俗称小爨碑,亦合称两爨碑。安帝义熙元年(405)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南70里扬旗田出土。咸丰二年(1852)移置城内武侯祠,著录于方志。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加盖碑亭保护。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额文5行,行3字,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正文13行,行30字。碑下截题名13行,行4字,著13人之官职及姓名。碑文记述年仅23岁的爨宝子的事略,续以赞辞,从中可以看出爨氏自三国以后即发展为南中大姓,担任将军、郡太守之要职,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爨宝子年少,当为袭祖职。所录主簿、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小吏、威仪等官职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又碑文题“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而大亨为晋安帝壬寅年(402)三月改的年号,翌年即改称元兴二年(403),则爨氏虽臣属晋朝,然交通阻隔,未知内地之改元,故长期沿用旧年号。碑文多别字,书法古朴厚重,在楷隶之间,康有为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赞之“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为历代书法家所重。

猜你喜欢

  • 必勒格

    蒙古语音译。意为“智者”。一说为突厥语官号,亦用作突厥系可汗的称号,汉译“毗伽”,意为“妙手”;一说系唐兀主的称号“杯禄汗”、“不儿罕”的异文,意为“佛”,亦即满族贵族尊号“贝勒”之对音。传入蒙古后,

  • 哈剌和林山

    元代山名。又作和林山。位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发源地。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拉施特《史集》均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所建都城哈剌和林(又作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即因此山得名。

  • 西汉金山国白帝

    见“张承奉”(1181页)。

  • 元德秀

    690—754唐朝文士。字紫芝。河南人。鲜卑元氏。父为延州刺史。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第。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召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后为鲁山令,秩满,南游陆浑(今河南嵩

  • 须弥福寿庙碑记

    碑铭。清高宗弘历撰文,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刻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立。碑存承德市须弥福寿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班禅六世罗桑贝丹意希奏请进京祝乾隆70寿辰。清朝为藉班禅之宗教影响,笼络

  • 莫弗纥

    见“莫何”(1823页)。

  • 门宦制度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教派形式和宗教制度。源于国外伊斯兰教的苏飞派(苦修派)。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封建家族制度相结合而形成。门宦教主有至高特权,教众崇拜教主,尊之为“圣徒”,并加以神化,认为可以引导

  • 喇乌

    ①族名。哈尼族自称。康熙《新平县志》卷2“新化州风俗”、道光《新平县志》卷6“土司附种人”、雍正《景东府志》卷3、乾隆《开化府志》卷9等,均记有当地称为“喇乌”的生产生活情况。近代哈尼族中仍有一部分称

  • 哈拜都拉·斡里汗

    见“爱毕勒达”(1899页)。

  • 岭表录异

    又名《岭表录异记》、《岭南录异》、《岭表记》等。志书名。唐人刘恂撰。作者于昭宗朝曾任广州司马,后居南海。原书已佚,《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诸书均有征引,以《永乐大典》辑录稍全,后清学者从中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