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畲语

畲语

我国部分畲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支。畬族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1990年人口普查约有63万。但使用畲语的仅有1000多人,分布于广东莲花山区的海丰、惠东和罗浮山区的博罗、增城等县的10多个小山村。这部分畬族自称“活聂”,内部交往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交际多使用汉语客家话。畲语在苗瑶语族中自成一个语支,跟苗语支、瑶语支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特别跟苗语支的炯奈语比较接近。特点有:有单辅音、唇化辅音和颚化辅音3类声母。无浊闭塞音声母。清塞音声母P、t、k都带有同部位的鼻音成分。如mp、 nt、k,但与同语族的苗语、布努语、巴哼语、炯奈语等的带鼻冠音声母不是一个来源,性质也不同。有—n、—、—t、—k等4个辅音韵尾,塞音韵尾都不是固有词。声调系统基本上与汉语相同,古代分4个声调,相当于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后来由于声母清浊不同而分化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阳上、阳去和不带塞音韵尾的阴入、阳入调值相同,带塞音韵尾的阴入,阳入多是新吸收的汉语借词。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合成词比较丰富,多半是修饰式的,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附加成分多是前加成分。汉语借词相当多,早期借词大都是单音节的,现代借词双音节的居多,多是政治、文化用语,有些带有明显的客家方言特点。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名词、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语前,也有的在中心语后,还有少数几个词可以在中心语前,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如广东惠东县多祝畲语:kia22 (黑) pui31(猪)“黑猪”,ta22thɔ35(豆子) khun53(黄)“黄豆”,kjɔ22(白)“白糖”。人称代词有单数、复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别。数词有基数词、计位数词、计月数词、计日数词疑问数词5种,各有不同的使用范畴。动词没有自动和使动的语法范畴。句子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后。根据词汇的差异和地域的不同,畲语大致可以分为莲花和罗浮两个方言,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大,不再分土语。方言之间差别不大,两个方言的人相互间可以通话。

猜你喜欢

  • 凤英

    ?—1511明代云南武定土官。本名阿英,字时杰。彝族。土知府矣本庶子。兄、土知府金甸死后无子,英于弘治元年(1488),袭替,为武定土知府。三年,奉例赐姓凤,晋中宪大夫。十一年(1498),差人赴京贡

  • 四房五族

    旧时撒拉族社会组织。流行于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来源,一说“四房”统指※上六工的韩姓撒拉人,因始祖※尕勒莽之孙神宝世袭“达鲁花赤”(镇守官)后,于明初取汉姓为韩宝,撒拉族人视韩姓为嫡系,“

  • 蒙古官学

    清代专门培养蒙古八旗子弟的学校。内务府下属机构。乾隆十二年(1747),在咸安宫官学内设立。设管理事务大臣1人,总裁3人、蒙古教习、额外蒙古教习3人,收蒙古八旗官学生24名,主要学习蒙古经书及文字翻译

  • 寅古

    见“萧思温”(1997页)。

  • 纳合七斤

    ?—1172金世宗朝起义军领袖之一。女真族。纳合氏。西北路人。大定十二年(1172)四月,河东、河北等路大饥荒,金廷仅发“所在开仓赈恤”一纸空文诏书,无实际救荒措施。遂与各地人民起义抗金。利用当地有利

  • 果真

    见“火臣别乞”(394页)。

  • 完颜宗本

    ?—1150金宗室、大臣。本名阿鲁。女真族。完颜氏。太宗※完颜吴乞买第七子。皇统九年(1149),为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太保,领三省事。封原王。同年海陵王完颜亮篡位,进太傅,领三省事。熙宗完颜亶时,其长

  • 故太师铭石记

    辽代契丹大字墓志。刻于辽兴宗重熙二十五年(1056)十月二十二日(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已改为清宁元年,此乃刻志者不知改元所致)。墓志一合。盖刻汉文篆字两行“故太师铭石记”;志文刻契丹大字40行,约1800

  • 蕃部指挥使

    官名。五代、宋置。一般由边疆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中委任,统部落兵马。宋雍熙二年(985)党项首领李继迁占银州,在预署官职中设之。李德明相沿以党项人任之。西夏建国于12监军司中设此职,则不分党项与汉人悉委任

  • 养廉钱

    清朝政府在正俸之外按等级另行支给官吏的银钱。在新疆,初由政府发给执照,令伯克在乡间自行筹措。乾隆四十年(1775)后,改为由政府征收并发放。执掌税务、词讼、水利等伯克因属肥缺,不予支放,称“不支养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