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文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语进行了普遍调查,划分了中部(剑川)、南部(大理)、北部(碧江) 3个方言。并以中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白族聚居的语音代表性较大的剑川县金华镇的语音为标准音,于1958年设计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但因受到“左”的思潮干扰,未能试验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族文字问题重又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共同组成白文研究小组,对1958年的白文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白文方案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27个辅音字母,8个元音字母和7个声调字母。白文方案与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相同的读音用同一字母表示。方案中为了照顾方言中的语音增加了ni、ss等字母,为了拼写汉语借词,增加了卷舌字母zh、 ch、 sh、 r。白文在音节末尾用n表示元音的鼻化,v既可作辅音字母,又可作元音字母用。白文方案于1982年首先在标准音点地区剑川县试行。先后培训了10多期师资共400多人,为推行白文准备了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在小学开展了白汉双语文教学试点,在社会上开展成年人扫盲,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配合推行白文,编译了课本、扫盲教材,出版了科普读物。白文虽然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行,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白文在白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已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 都实

    元代吐蕃官员。地理志学家。女真蒲察氏人。初,元世祖以为论黄河之源者,皆以汉代张骞、唐代刘元鼎之说为据,然2人皆不能直抵其处而究其极,以都实曾三入吐蕃,兼悉数种语言,遂授为吐蕃等处招讨使,秩正三品,往探

  • 偰哲笃

    元朝大臣。畏兀儿人。※合剌普华之孙。吉安路达鲁花赤偰文质之子。延祐二年(1315),第进士,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初任广东廉访佥事。至正(1341—1368)间,任吏部尚书。十年(1350

  • 巴布扎布

    1875—1916清末民初蒙古宗社党首领。蒙古族。姓韩。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人。约10岁左右,随父迁居苏鲁克旗(今辽宁省彰武县)。其家乘该旗放垦之机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当地暴发户。自幼不愿劳动,与

  • 吹郭勒

    见“碎叶水”(2351页)。

  • 西夏书

    书名。(1)清秦恩复撰,20卷,已佚。据清人张澍记述,系根据《东都事略》、《宋史》诸书史料,书未成而辍。《扬州府志·艺文类》著录。(2)清王昙撰,4卷,已佚。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据《南献遗征笺》著

  • 钦廉防城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壮族武装起义。亦称“丁未防城之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岁次丁未)初,钦州(今广西钦州)那黎、那彭、那思等地壮族农民万余人,公推刘恩裕为首,召开大会,反对清政府的苛捐杂税(主要是糖捐

  • 东征纪行录

    书名。明代张瓒撰。1卷。作者曾于成化十二年(1476)任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参与镇压播州天坝千、湾溪苗民起义。是时,夭坝千53寨及重安江长官司湾溪等地苗民暴动。宣慰使杨辉等与作者亲临播州督理其事。此书

  • 参佐

    高句骊国官号。其名仅见于《新唐书》,《新唐书》作“僚佐”。为诸城行政长官之僚属,据《新唐书·高丽传》载,高句骊国制:王国下辖大城置※“傉萨”1,比唐都督府都督;诸城置道使1,比唐之州刺史。其下各置此官

  • 京师绰罗斯

    蒙古部落分支名。一称京师额鲁特。清代住居北京额鲁特人专称。准噶尔部台吉达瓦齐属裔。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达瓦齐惧,率众遁格登山,为喀喇巴鲁阿玉锡等袭败。复走乌什,为乌什伯克霍集斯诱执,献

  • 段氏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属东部鲜卑,世居辽西。三国魏青龙三年(235),鲜卑联盟瓦解后,逐渐兴起,自成一部。西晋时势力渐盛,有部众3万余户,拥兵四、五万,疆域最广时西接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