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道川

白道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名称源于呼和浩特西北部大青山中的“白道”。据《寰宇记》载,白道在原阳镇(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白道所在的山脊也因之称为白道岭。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在白道岭上有城垣遗迹,疑为赵武灵王所修之长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期,在白道岭上修建行宫,“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从拓跋焘至元宏,多次巡幸阴山,驻跸行宫,处理政务。正光(520—525)间,六镇各族起义,破六韩拔陵率义军扼守于此,屡败魏军。北齐、北周时期,突厥兴起于蒙古草原,并向南牧,将敕勒诸部逐出漠南。在白道岭西南的敕勒川也就随之通称为白道川。《寰宇记》引《冀州图经》所载:“白道川,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隋开皇五年(585),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征得隋朝同意,“居白道川内”。唐太宗贞观三至四年(629—630),唐将李靖、徐世绩等分率10余万兵会师白道川,在白道口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唐朝先后设云中都督府、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管辖该地。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猜你喜欢

  • 那害克

    见“费雅喀”(1771页)。

  • 如洛环水

    即“洛孤水”(1734页)。

  • 叱卢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原居漠北,后与乞伏氏、斯引氏、出连氏同出阴山南徙。晋代,与乞优氏相随,先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治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等地。约东晋初,乞伏述

  • 七番

    即七蕃。见“五姓蕃”(263页)。

  • 喀尔喀右翼旗

    见“喀尔喀右翼部”(2208页)。

  • 乞袁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筚篥

    即“觱篥”(2547页)。

  • 罗不

    即“罗卜”(1414页)。

  • 更庆寺

    萨迦派(花教)寺庙。意为“大寺庙”。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欧普隆沟。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才仁所建,为康区最大寺。兴盛时有僧众600—700人,土司兼寺主,实行政教合一

  • 寿孙

    即“完颜”(1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