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林温禺犊王
匈奴王。名佚。东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至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年间,率部驻牧于涿邪山(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一带)地区。隶属北匈奴,屡与汉、南匈奴攻战。永平十六年(公元73),闻汉将祭彤及南匈奴左贤王兵夹攻,渡漠北遁。建初元年(公元76),率众还居涿邪山,复为南单于及缘边郡兵、乌桓兵所败,损丧数百人,降汉者多达三四千人,势力锐减。元和二年(公元85),为南匈奴伊屠於闾鞮单于击杀。
匈奴王。名佚。东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至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年间,率部驻牧于涿邪山(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一带)地区。隶属北匈奴,屡与汉、南匈奴攻战。永平十六年(公元73),闻汉将祭彤及南匈奴左贤王兵夹攻,渡漠北遁。建初元年(公元76),率众还居涿邪山,复为南单于及缘边郡兵、乌桓兵所败,损丧数百人,降汉者多达三四千人,势力锐减。元和二年(公元85),为南匈奴伊屠於闾鞮单于击杀。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尼庞窟、尼漫古、尼忙古、泥庞古,《高丽史》作尼方固。来源于部名。居帅水(今黑龙江省境通肯河)、隆州(治今吉林农安县)、曷速馆(即曷苏馆,在今辽宁辽阳市以南海城、盖县、金县一带)
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与※王昭君所生次女。嫁与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生1子,后受封醯椟王。新朝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醯椟王被匈奴单于遣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入侍汉。
傣语音译,意为“什夫长”。传说最早是傣族军事组织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每10人编为一个“火西”,设一头目称“乃火西”,后来逐渐蜕变为行政组织。系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陇”之下村寨之上的一级行政组织,
元晋王甘麻剌妃。蒙古弘吉剌氏。生子也孙铁木儿。至治三年(1323),也孙铁木儿(泰定帝)即位。十二月,追尊宣懿淑圣皇后。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克埒穆尔齐”。《元史语解》释为“通事”,即译员。蒙古征服各地,与各国、各族交往日增,言谈和相互联系多借助怯里马赤。元代除中书省掾属中置怯里马赤4人外,各部、院、监、寺、司等诸官
?—1393北元大臣。又名不颜朵儿只。蒙古族。元末任知枢密院事、平章,封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元惠宗(顺帝)卒,继事北元大汗爱猷识理达腊,官太尉。七年(1374),遣使至大同,表示欲降明,太祖
见“剖阿里”(1905页)。
元朝官署名。为※太禧宗禋院所属四总管府之一。武宗至大元年(1308),立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次年,改延禧监、崇祥监。四年,升崇祥院。泰定四年(1327),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文宗天历元年(13
亦作“织贝衣”。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制作的一种服饰。是用一种砾磲贝切成细片,磨成细小贝珠,然后将珠穿缀成一串串,缝饰在麻布衣或裙上,故称。一件贝珠衣通常缀有数万颗贝壳珠,颇具特色。
1781—1848清代著名史地学家。字星伯。汉族。原籍浙江上虞(今上虞县东南丰惠镇)。后随父仕于大兴(今北京),遂定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编修。十五年(1810),督学湖南,任宝庆府(今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