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熊

祭熊

图腾崇拜遗俗。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地区。来源于对熊的敬畏。其俗:凡猎到熊后,要假装哭泣将它抬回来,快到※“乌力楞”(家族公社)时,猎手们模仿乌鸦发出“嘎嘎”叫声,人们闻声,知道打到熊,即出来迎接。熊肉由全“乌力楞”共食,吃时,又发出嘎嘎声,并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族人吃你的肉”。吃尽肉的熊骨不能乱丢,集中起来送到猎取该熊的户,用草包好,象送葬一样抬到打死它的地方,挂在树上风葬;这时又说,“不是我们有意杀了你,是误杀了你”,“不要降祸于我们”,“要保佑我们多获猎物”之类的话。两族民间皆认为,所以如此,因熊原来是人,很早以前他们是不猎取的,后来虽猎取,但要举行祭祀仪式,并有许多习惯禁忌“:打死熊不能说它死了,应说是睡熟了;剥熊皮时要先割其睾丸挂在树上,其脖子不能任意割断;心、大脑、食道、眼睛、肺、肝等不能吃,要留下风葬;鄂温克人还把打死熊的枪称“呼翁基”(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把切熊肉的刀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等等。分配熊皮也有一套仪式,在鄂伦春族中是一人拿着熊皮挨户到“乌力楞”各家,意为与各户告别;每到一家,进去前先学“乌里”鸟的嘎嘎叫声,这家人闻之在内也嘎嘎叫,表示欢迎,到最后一家若有老人,熊皮即给他,如无,再回走,遇到有老人的户给之。

猜你喜欢

  • 其拉

    又称克恩或吉可罗。独龙语音译,意为“整体”、“全部”或“血缘村落”。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由原先较大的父系家族公社派生出较小的家族公社。是一个由同一祖先的若干后代组成的近亲血缘集团,居住在同一村寨,地域

  • 普几

    见“周几”(1491页)。

  • 术不姑

    辽时东北部族名。又作述不姑。一说亦写作直不古、直不姑。位于※契丹北。一说活动在阴山以北,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乌兰察布盟西北部和巴彦淖尔盟东部一带。辽太祖六年(912),受※耶律阿保机亲兵征

  • 结什角

    ?—1169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五世孙,把羊族长世昌之子。南宋隆兴二年(1164),宋破洮州(今甘肃临潭),与母奔乔家族以避兵燹,被乔家族首领及木波、陇逋、庞拜、丙离四族耆老大僧共立为族长,号称王子

  • 马衣

    披扎在马身上的毡衣。蒙古人为装饰和保护马匹,给马披扎之衣。元朝蒙古皇帝举行质孙宴等庆典时,常将名马盛饰列队驰入,以示隆重,后逐渐演列成用毡做成马衣,披扎在马身上,可以防雨防潮,借以保护马匹。清代制“马

  • 盛世才第一次大清洗案

    民国时期新疆军阀盛世才炮制的旨在铲除异己力量的案件。1937年8月,盛世才利用国内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和苏联进行清党之机,制造了一次大规模清除异己势力的冤案,逮捕了以教育厅长张馨为首的政府公职人员,拘禁了

  • 绛曲约

    又名尊者绛曲约。吐蕃达磨赞普八世孙,扎西拉德第三子。曾派译师贾尊珠僧格及纳措促陈杰哇携16秤黄金赴印度,于宋庆历二年(1042)迎请印度著名佛学家阿底峡来吐蕃广传显密佛学。在阿里普兰区之托林寺会见阿底

  • 新疆大记补编

    书名。清史馆总纂吴廷燮受《新疆大记》作者阚凤楼孙托而作。全书共9卷,分疆域、山、水、村屯、道路、沟渠、户口田赋、部族、物产、郡县建置始末等。记事至民国十一年(1922)。是继《新疆图志》之后又一部有重

  • 祗应

    蒙古语“首思”的汉译,指元驿站对乘驿官员、使臣供应之饮食分例。见“首思”(1743页)。

  • 皆木玛

    独龙语音译,意为“母房”。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父系家族公社一种公共住房。渊源于母系家族公社的公共大房子。为竹草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面积约为160平方米,中间是通道,通道两侧有门,设独木梯以供上、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