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

阿尔泰语系语族之一。包括古代碑铭语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献语言以及30余种现代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使用人口约1亿。在中国境内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等7个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另外,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有一部分民族成份为蒙古族的居民使用图佤语;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有少数柯尔克孜族使用一种不同于新疆柯尔克孜语的语言。这样,中国境内属于突厥语族的语言共有9种,使用人口约860万。突厥语族语言在类型上属粘着语。新词的构成和语法意义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在词根或词干上按一定顺序添加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完成的。突厥语族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已经为学者们所承认。这些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语音方面:有元音和谐律,尽管和谐的类型在一些语言之间有所不同;绝大多数语言没有真正的复合元音;元音有前元音、后元音、圆唇元音、展唇元音、高元音和低元音之分;浊辅音r、m、n、l较少出现在词首;词首一般不出现复辅音;重音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在词法方面: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等范畴,部分语言还有谓语性人称范畴;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一般有级的范畴,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三种;动词有时、式、人称、数、态等范畴,有副动词、形动词和动名词等形式;量词和连词不很发达。在句法方面: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限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在词汇方面:有一批为各语言所共有的同源词;构成新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并且以后加构词附加成分为主;不少语言的畜牧业词汇比较丰富;各语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来源不同的外语借词。在突厥语族语言分类问题上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原则提出了多种分类法。较为流行的分法是将突厥语族分为西匈语支和东匈语支。西匈语支又分为布加尔、乌古斯、克普恰克、噶逻禄4个语组;东匈语支又分为回鹘—乌古斯、黠戛斯—克普恰克两个语组。有的语组又进一步分成若干个次语组。我国境内的9种语言中,维吾尔语(包括撒拉语)、乌孜别克语属西匈语支噶逻禄语组,哈萨克语、塔塔尔语属西匈语支的克普恰克语组,图佤语、西部裕固语属东匈语支的回鹘—乌古斯语组,柯尔克孜语属东匈语支的黠戛斯—克普恰克语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中国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现在使用的是改进后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原苏联境内操突厥语的民族20年代曾使用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30年代以后改为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土耳其1928年改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凤弟吉

    ?—1459又作凤弟结。明广东瑶民起义首领。广东德庆县逍遥山人。瑶族。其父凤广山于正统十一年(1446)与赵音旺在泷水聚众起义,后被招抚。天顺元年(1457)四月,自号凤二将军,聚集邻近各山瑶民2千余

  • 吐六于

    见“叱六于”(543页)。

  • 雅

    壮语音译。壮族女巫称谓。亦称“都雅”。意为“巫婆”、“鬼婆”。流行于广西。其年轻时常被推选为“囊海”(扮月姑),到中老年后就自称能通鬼神,附近民妇遂带着米、钱、鸡等来向其问卜,久之便成为职业或半职业的

  • 蒙古知院

    明代蒙古官名。枢密知院的简称。沿用元代枢密院职官。《元史·百官二》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置知院一员”,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其后人数增至6—7员。一些行省亦设行枢密院,如岭北行枢密

  • 西北回民起义

    清朝回族反清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西北太平军陈得才和捻军张宗禹部,到达陕西渭南,回族人民纷起响应,以华州、渭南仓渡镇、同州(今大荔)王阁村和羌白镇为基地,以任武、赫明堂、白彦虎等为首,组成1

  • 十二小邦

    吐蕃古代小邦(部落)名。主要分布于今西藏地区。据敦煌藏文文书载,十二小邦即:琛域、羊同、娘若波噶、努布域九郡、尼洋香波、吉日绿林、恩雄杳那、倭铺邦喀、格希札(?)、工域哲那、三大尼洋地、达波四方地。《

  • 刀浣

    清代云南镇沅傣族首领。受清封为镇沅土知府。雍正六年(1728),鄂尔泰总督云、贵、广西三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置州县,改土司为流官。其与诸土司、土目俱被劾黜,怀怨,联合威远等地各族人民,杀知府刘洪度

  • 张永贞

    近代伊斯兰教写经书法家。天津市人。回族。清末民初人。精通《古兰经》及阿拉伯文。曾为天津南大寺阿訇。研习阿拉伯文书法,博采众长,融毛笔、改兰书法为一体,独具风格。以笔划钟秀、搭挡巧妙、体势均衡、技艺全面

  • 幻人

    即“眩人”(1866页)。

  • 步围

    即步行畋猎,亦称“打步行围”。清代为训练八旗官兵步行耐久而采用的一种狩猎方式。常例即于京郊空旷、山地行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定,春三月、秋九月、冬十二月,每季各畋猎3次。每次,八旗满洲、蒙古每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