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章嘉若必多吉

章嘉若必多吉

1717—1786

清代内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二世(一作三世)。亦译瑞贝多吉、罗赖毕多尔吉、绕为多尔吉等,又名也摄丹丕钟麦。加佛教传说的十三位先世,亦称第十五世。生于甘肃凉州(又有生于西宁北乡或多伦诺尔等说)。土族。父名古茹丹增,母名布吉。由五世班禅确认为转世灵童,经康熙帝批准为章嘉呼图克图。四岁时被迎至郭隆寺(佑宁寺),修习经典。雍正二年(1724),奉诏进京,驻旃檀寺,谒雍正帝。不久奉旨居嵩祝寺。雍正帝又命在多伦修善因寺赐之。在京与皇四子同习汉、蒙、满三种文字及经典,修毕五大部经。十二年(1734),受封“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银印。十三年,奉钦命与果毅亲王允礼护送第七世达赖喇嘛返拉萨,驻甘丹寺。不久赴后藏晋见第五世班禅,受具足戒。同年,闻雍正帝去世,遂离藏进京。乾隆元年(1736),奉旨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授“札萨克达喇嘛”印。八年(1743),赐御用金龙黄伞。十六年(1751),授“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印。二十二年(1757),第七世达赖入寂,奉旨入藏,在拉萨诸寺院讲经弘法。翌年,至后藏扎什伦布寺会见第六世班禅。二十五年(1760),与六世班禅同至拉萨,认定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八世达赖),旋奉诏回京,奏请乾隆帝批准确定。二十七年(1762),遵旨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西南岸)为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剃度授戒。二十八年,告假至安多为其父治丧,再回佑宁寺,并在塔尔寺讲经。三十一年(1766),奉敕在热河(今承德)建普乐寺。三十二年,至五台山修习。三十六年(1771),至热河主持普陀宗乘庙落成典礼。四十五年(1780),奉钦命前往多伦诺尔迎接第六世班禅。翌年,同至热河谒见乾隆帝。五十年(1785),乾隆帝亲自为之庆贺70大寿。翌年在五台山入寂。乾隆帝赐金制塔,并于五台山镇海寺造石塔,供奉龛座。一生佛学著述颇富,均收入《章嘉若必多吉全集》中。此外,著有《白塔寺志》、《清凉山志》(即《五台山志》)等。还主持校订蒙文《甘珠尔经》,将《首楞严经》译成满、蒙、藏3种文字。董理满文藏经之翻译。编纂《满汉蒙藏合璧全咒》85册,编纂《钦定同文韵统》,主持蒙译《丹珠尔经》,指导将《金刚经》由梵文译成藏文。又编纂《喇嘛神像集》、《诸佛菩萨圣像赞》等。

猜你喜欢

  • 马家良

    清朝官员。安徽安庆人。回族。清将领※马大用之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出任河南新乡知县。任内,废暴政,息无端诉讼,不许官吏害民,捐资赈灾。后历任山东、贵州、湖北、四川等省知州,卒于任。

  • 南谢蛮

    唐代对分布在牂柯南部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首领谢氏而得名。其先世乃西汉末年牂柯郡大姓之一。西晋时谢氏官至牂柯太守,成一方之长。所统南部居民称南谢,分布在今贵州贵阳南部青岩、惠水一带。唐贞观十一年(637

  • 鸠僚

    亦称“鸠民”。僚人的一支。汉晋时分布滇西及牁古、益州二郡间的兴古郡(今云南东南之文山、红河两自治州一带)。出自古代百越族系之一支,发展为壮侗语族诸民族,与今仡佬族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铁点敖

    1830—1860清代新疆倭里罕和卓同党。回族。祖籍甘肃固原,后迁居新疆精河大河沿。继随父铁林时往喀什噶尔(今喀什)经商。咸丰七年(1857),因殴打清军营兵被拘。旋倭里罕统兵陷喀什噶尔,获释,遂从叛

  • 栋鄂部

    部族名。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又称董鄂部、东果部。因居栋鄂水(鸭绿江支流浑江上游大雅河),故名。位于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流域及富尔江下游一带,即宽甸、桓仁两县地。属城有齐吉达城(拉法河上游)、栋鄂城(大雅河

  • 温腿

    靰鞡鞋的一种。赫哲语音译。亦作“温得”。其不同于※“温塔”,仅以狍、犴、鹿等兽皮制作,且样式与做法也不同。“温塔”因以整张皮作鞋底和鞋帮,故有皱折;此用多张兽腿皮拼制而成,不仅无皱折,且美观、结实耐穿

  • 禾爽

    唐代南诏行政衙署名。为中枢※九爽之一。“爽”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省”或后来的“部”。据《新唐书·南蛮传》载:“禾爽主商贾”,即掌管商业贸易事务,类似近代的商贸部。主官由最高军政大员※清平官、酋望、大军将

  • 芒松芒赞

    ?—676吐蕃赞普。又作赤芒松芒赞、芒伦芒赞或芒赞。650—676年在位。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孙,贡日贡赞(即贡松贡赞)之子,母阔久木杰赤格迪夏,吐谷浑族。唐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其父先

  • 也不干

    ①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庶子※阔列坚曾孙。河间王忽鲁歹之子。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从北安王那木罕出镇漠北,驻军塔密儿河。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密遣使约其同举兵,使者为枢密院副使土

  • 必力公

    明代乌思藏地名。在今西藏墨行工卡境。永乐十一年(1413),明中央政府封其地僧俗首领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自此为阐教王驻地。参见“阐教王”(2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