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红七军

红七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西右江流域建立的革命军队。全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9年秋,由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的桂军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共1千余人,从南宁开赴右江流域,与当地壮族人民,特别是与壮族农民协会、壮族农民赤卫军配合。于12月11日举行※“百色起义”,宣布成立红七军,共7千余人,其中多壮族子弟兵,由邓斌(即邓小平)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兼红七军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军长,韦拔群(壮族)任第三纵队司令,黄治峰(壮族)任右江农民赤卫军总指挥。领导当地壮、汉、瑶等族人民建立和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扩大革命胜利果实。1930年10月,主力奉命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留下以壮族战士为主的第三纵队(后改称红二十一师、红军右江独立师),在右江流域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32年10月,因众寡悬殊被桂系军阀所镇压。余部转入地下活动。

猜你喜欢

  • 仁蚌巴敦悦多吉

    明代卫藏中部地方封建领主。藏族。仁蚌宗宗本(地方行政官员名)南喀坚赞四世孙,衮桑巴之子。继任日喀则首领后,继续奉行支持藏传佛教噶玛派打击格鲁派(黄教)的政策。成化十六年(1480),因格鲁派拒绝噶玛派

  • 北敌烈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俘敌烈族民户所置,为圣宗三十四部之一。其部民初为契丹皇族诸宫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部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戍隗乌古部

  • 矣和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近人研究认为应作“太和睑”,因治所在太和城(今大理旧县城南十五里太和村),系南诏首府,王直接统辖,设官治理。参见“十睑”(8页)。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

  • 翁果尔海

    ?—1796或1799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噶巴喀氏。初为亲军、蓝翎侍卫。乾隆五十二年(1787),从福康安赴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授骑都尉世职,并赐“额腾额巴图鲁”号。五十六年(1791),以廓尔喀

  • 拜苦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55)间设。《满洲源流考》作布魁卫,并说清代自齐齐哈尔东北至默尔根(今嫩江县治)第一站有布魁站即该卫所在。

  • 镇雄军民府

    明代在镇雄彝族地区的建制。该地古为屈流大雄甸。昔乌蛮与裔阿统及其子茫布居此地,强盛后因其名号部曰“茫布部”。元初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府,改属四川省。十七年升为军民

  • 貊弓

    名弓名。汉魏时“小水貊”(貊之别种,居今鸭绿江以西地区)人所制,故名。《后汉书·高句骊传》:“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 骖鸾录

    书名。游桂日记。1卷。南宋范成大撰。乾道八年(1172),成大自中书舍人出知广南西路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市)。是年农历十二月七日从苏州出发,翌年三月到达桂林。逐日记途中见闻,以成是书。名曰“骖鸾”者,

  • 窦炽

    507—584西魏、北周、隋大臣。字光成。一说为鲜卑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一说本为扶风平陵人。其10世祖窦统避难亡奔匈奴,遂为部落大人。拓跋鲜卑南徙,因家于代(治今河北蔚县西南),赐姓纥豆陵氏。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