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维吾尔文

维吾尔文

我国维吾尔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和回鹘文。公元10—11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新疆地区的传播,维吾尔族逐渐放弃了回鹘文而改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最初借用了全部阿拉伯文的28个字母和一些辅助符号,但由于它们不能很好表达维吾尔语的语音特点,后来又从波斯文中借用了4个字母,使其增加到32个字母。本世纪30年代曾对这套字母作了一些改进,取消了不符合维吾尔语语音特点的符号,增加了几个字母,但字母总数仍为32个。50年代,维吾尔族语文工作者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次作了增减,消除了一个字母既表元音又表示辅音的情况,使字母总数比以前减少了两个。60年代初进行文字改革,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新文字方案,并和原有文字并用。后来因推广使用这种新文字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两种文字长期并用也不利于本民族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的决议》的精神,决定停止使用新文字,同时还公布了新的维吾尔文字母表。此表比原来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字母表增加了2个表示元音的字母。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现代维吾尔语文学语言正字法》。现行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共有32个字母。其中8个表示元音,24个表示辅音。字母表中的多数字母根据在词中出现位置的不同,有单写、后连、前后连、前连4种形式。有些字母没有后连和前后连两种形式,只有单写和前连两种形式。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人也曾使用过阿拉伯字母,30年代转用拉丁字母,40年代改用以基里尔方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行宣政院

    元代官署名。亦称宣政院分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兼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军民事务。二十八年(1291),置行宣政院于杭州;至大四年(1311)撤销。延祐五年(1318

  • 合川

    古县名。秦、汉时为诸羌所据。北周武帝逐诸羌,始有其地,置合川县,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西。唐武德二年(619),于县置叠州,取群山重叠之义,领合川、乐川、叠川3县。旧治吐谷浑马牧城(西强城)。三年,移于交

  • 巴彦巴格什

    即“阿优希巴格什”(1242页)。

  • 谷则斡儿朵

    见“裴罗将军城”(2448页)。

  • 回回炮

    又称“西域炮”。元代用以攻城的一种抛石机。至元九年(1272)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创制并由回回军士执掌和教习,故名。其法是在机梢头,安放大石,后座只用少数人操纵机关,猛压梢头,巨石随竿抛掷空中,坠

  • 特尔庆阿

    ?—1888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郭贝尔氏。世居大伯尔科屯,隶布特哈正白旗。咸丰八年(1858),以骁骑校从征江南,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赏戴花翎,官总管加副都统衔。同治四年(1865),征防山东时,因沿

  • 傣哪文

    参见“傣文”(2242页)。

  • 东四城

    见“阿特沙尔”(1228页)。

  • 章嘉呼图克图六世

    见“罗藏贝丹旦丕仲美”(1426页)。

  • 青裤瑶

    又名“黑瑶”。部分瑶族称谓。因服饰尚青而得名。原先散居于黔南荔波县各地,以狩猎为生,大约在明末清初辗转迁至荔波县东北30里的瑶麓。这里土地平畴,气候温和,在邻近布依族的影响下,逐渐定居下来转向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