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是本族自称。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南疆为最多,少数散居于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全国总人口7214431人(1990)。先民为公元前3世纪丁零、北魏时的高车、敕勒、袁纥、乌护,唐代的回纥、回鹘,元明时期的畏兀儿。是9世纪中叶西迁回鹘人,与原居住于今新疆地区的土著各族长期相处融合逐渐发展而来。一说系由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居民发展而来。西迁回纥人在历史上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喀喇汗王朝和高昌王国。13世纪初年,相继归附蒙古国,后大部分由察合台汗国管辖。许多维于尔人入仕元朝,涌现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最早的蒙古字,就是塔塔统阿采用回鹘文字母制成的。廉希宪、桑哥、阿礼海牙、燕只不花、脱烈海牙等皆在元朝政府或地方政府中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平章政事及宣慰使等要职。贯云石精通汉文、善草隶书、工诗文、散曲。沙剌班、廉惠山海牙曾受命参加《金史》、《辽史》和宋英宗、显宗实录的纂修。16世纪初年,叶尔羌汗国建立后,为汗国的主体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17世纪70年代末,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强盛,隶属准噶尔。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被平定,接受清朝政府统治。此后,与新疆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曾屡配合清军同沙俄扩张主义势力、英国殖民者及阿古柏傀儡政权进行长期斗争。1944—1949年,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为促进新疆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历史上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起,逐渐改奉伊斯兰教。由于中亚和卓家族影响,后分裂为“白山派”和“黑山派”,内部教争激烈,广大人民深受其苦。操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正在推广。文化发达,喀喇汗王朝著名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不仅是维吾尔历史的文学艺术杰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亦有广泛影响,是维吾尔传统歌舞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乐器品种繁多,造型精巧。“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和合奏乐器。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格调欢快,轻巧、优美,富有节奏感。喜戴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花纹的四楞小花帽。妇女喜戴耳环、手镯和项链。农业、手工业都发达,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甜瓜、库尔勒香梨、和田的织毯都享有盛誉。解放后,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和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猜你喜欢

  • 河北东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沿宋旧名。天会七年(1129),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置兵马都总管。治所在河间(今河北河间),故又称河间府路。辖河间府,冀州与沧州2节度使州,防御州青州以及蠡州、莫州、献州、深州、景州

  • 秃巴思

    即“秃巴”的复数(1082页)。

  • 黄丝桥古城

    苗疆古迹。位于湖南凤凰县城西25公里处。唐垂拱三年(687)建。原名渭阳城,后改凤凰营。民国二年(1913),改称黄丝桥古城。城为青石结构。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90米,呈长方形。外墙高5.6米,内

  • 鲜州

    唐朝纳抚※奚族所置州名。据《新唐书》载,李渊建唐不久,曾置※饶乐都督府以安顿奚部附唐部落。武德五年(622),又析饶乐府奚部落民新置鲜州,初治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界内,隶营州都督府。成为唐建奚九部之

  • 乌武僚

    唐代南平诸僚之一。分布在今四川重庆东南,南川一带。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渠帅宁氏,后移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境内。俗同※南平僚。今壮族与之有渊源关系。

  • 完颜斡带

    金建国时将领。女真族。完颜氏。世祖※劾里钵子,康宗※乌雅束、太祖※完颜阿骨打弟。为人刚毅果断,临战决策,有父风。世祖时,专任军旅之事。年20余,为裨将,从大将撒改攻留可城(今吉林珲春县境)。力主攻城,

  • 科布多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有2义:一为科布多地区诸额鲁特部总称,包括新土尔扈特部2旗,新和硕特部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16旗;一为科布多额鲁特台吉达木拜所属额鲁特旗专称。

  • 嘎背亚梅

    僜语音译,意为“调解人”、“中间人”、“介绍人”。解放前僜人民间纠纷的调解者。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不经选举、亦不世袭。凡能言善辩,经常应邀调解纠纷者即得到社会公认。主要以氏族传统习惯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 觉母

    藏语音译。①藏族对出家女子的称呼。②旧时门巴族本教女巫之一。民主改革前流行于部分门巴族地区。多由久病痊愈者拜学成。传说为女神的化身。主持请神治病。作法时,常头戴圆形银饰,颈挂串珠,肩披红布。端坐在供素

  • 包衣昂邦

    官名。满语音译。“包衣”意为“家内(或府内)的”,“昂邦”又作“按班”或“谙班”,意为“大臣”等。即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原属三品衙门,其设无定员,概由皇帝特旨简任。乾隆十四年(1749),改定为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