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造火铳
热兵器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火铳。铳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和“天山”等铭文。火铳长43.5厘米,铳口直径3厘米,重4.75公斤。这支火铳重量较轻,管身较长,因此穿甲能力比较强,适用于冲锋陷阵,在尾部安装木板,在铳筒尾口缘两侧,有两个约0.3—0.4厘米的小孔,以便装上木板后用细铁钉固定。作为单兵使用的武器,该铜火铳具有初期枪的类型。现藏革命军事博物馆。
热兵器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火铳。铳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和“天山”等铭文。火铳长43.5厘米,铳口直径3厘米,重4.75公斤。这支火铳重量较轻,管身较长,因此穿甲能力比较强,适用于冲锋陷阵,在尾部安装木板,在铳筒尾口缘两侧,有两个约0.3—0.4厘米的小孔,以便装上木板后用细铁钉固定。作为单兵使用的武器,该铜火铳具有初期枪的类型。现藏革命军事博物馆。
1688—1755清朝皇子。满族,爱新觉罗氏。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五十年,从康熙帝巡视塞外,自是辄从,深为康熙帝所爱。五十七年(1718),以抚远大将军,征
蒙古国宫殿名。又作万安阁。位于蒙古国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南隅。太宗七年(1235),建和林城,造万安宫,次年落成,蒙古语称“合儿石”,意为“行宫”、“宫殿”。四周有宫墙,周长约2里。宫殿
见“室点密可汗”(1749页)。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原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俗称白塔子。座落在契丹上京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庆州为契丹腹地,附近庆陵葬圣宗、兴宗、道宗等3代帝后。是塔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为八角七级
唐代敦煌禅宗名僧。又译摩诃衍那,梵语意为“大乘”,故汉文史籍又称其为大乘和尚。汉族。公元8世纪下半叶人。久居敦煌,宣讲佛教顿悟学说,声闻吐蕃。唐建中二年(781),被赞普赤松德赞迎至吐蕃,居10余年,
西夏官署名。掌管刻字、印刷事,属末等司。设工头监以主其事。近代自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重要西夏文文献,如百科式类书《圣立义海》、西夏诗集、译自汉文的类书《类林》等都注明为刻字司印。
亦作“扎野”,女真语。金代高级将领身边的随从官。由高级将领自女真姓氏官宦或猛安谋克内富家子弟中选勇敢善骑射及有谋略的青壮年充任。随同征伐、攻城、觇伺、或领兵作战,易立战功,升迁较快。为此类子弟进入仕途
1804—1871清朝大臣。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九年(182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1832),授编修。十三年,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十五年,充会试同考官。二十四年(1844
继《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之后续订的界约。《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俄国声称其中个别条款与原议“不完全相附”,拒绝接受,复经两国全权使臣会商,于雍正六年(1728) 6月25日在恰克图签订此约。也称中俄《喀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令泥落”,掌管全国军事机务、兵备、边防等,属上等司。用50两银司印。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用20两银镶铜印或15两铜印。天盛年间(1149—1169)枢密位有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