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
满语音译,“松散”、“闲散”之意。清代内务府一种定额服役人之称。《吉林外记》载:“移驻(来)京旗苏拉时,[各]分给熟地十五晌……内可分八旗户口之繁,外可联边城巩固之势”。在内务府三旗中,苏拉为“定额服役人”之一,满、蒙、汉均有。乾隆(1736—1795)初,“内府三十管领下,各有额设苏拉七十五名”(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奏折)。每名支月银1两、季米2石6斗。皇后、妃嫔、皇子位下,七司三院等处,诸如搬挪器皿、抬运箱柜、玉泉山运水、夏出窖冰,冬熏海缸(大水缸,防火用。禁中共有308口铜、铁海缸)等笨重体役,皆以承应。赵瓯北说,余供职内廷时,常于五鼓即入景运门。部院百官都还没有到来,惟内务府苏拉数人来往于黑暗中。此外,下五旗王公府,盛京内务府等,也设有这种领取固定饷米的定额服役人。按说,苏拉有职业,如移驻吉林者,亦有份地可为。 一说,苏拉、※西丹、※余丁等,都是※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