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南丝道

西南丝道

古“蜀身毒道”,又称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由※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组成。从四川至云南大理、保山、腾冲,经德宏地区的梁河、盈江,出缅北的孟拱至印度东北的英帕尔,过孟加拉,溯恒河出印度西北,经巴基斯坦,至与伊朗接壤的坦义始罗,再向西行,即与中国的北方丝绸之路相衔接,通向西亚和欧洲。国内发现这条“蜀身毒道”的是公元前2世纪出使大夏(今阿富汗)的张骞,在那里看到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蜀布”,皆是由四川运到身毒(印度),再转运到大夏的。张骞回国后建议汉武帝遣使勘察和开发这条路线,但使者至云南金沙江边时,为“昆明”族部落所阻。近年学者考证,这条古道,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即已存在。据印度《政事论》等史籍记载,其时四川的丝绸已在印度大量销售,并转销到其他地区。又据考古发现,在滇池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中出土的许多西亚文物,应是由此古道运来的。1938年,在腾冲城西宝峰山下核桃园发现的大量五铢钱,很可能是赴缅、印贸易的蜀商遗留之物。可见张骞出使之前这条古道即已存在。唐代以后,更加兴旺发达,贸易更加频繁,佛教文化经此传入。它的形成密切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对发展西南边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 喇嘛达尔扎

    1726—1752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一称喇嘛达拉扎、拉麻达尔加。号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姓绰罗斯。※噶尔丹策零长子。早年出家当喇嘛。乾隆六年(1741),受父命,偕色布腾引兵经斋桑湖北上,远征哈

  • 吉林摩崖

    刻石题记。亦称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为明代两摩崖文字刻石。第一刻石刻于断崖绝壁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刻石范围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第二刻石在第一刻石西3

  • 田保富

    明代湖广容美司土官。土家族。容美(治今湖北鹤峰县)宣抚使田潮美子。袭父职为宣抚使。成化五年(1469),遣人贡方物不及数,停赏。后致仕。弘治二年(1489),贡马为土人谭敬保等赎罪。刑部以纳马赎罪,轻

  • 元兴

    辽代渤海国遗民所建定安国王乌玄明年号。起迄年不详,史有其“六年”之记事。一说976—981年,凡6年。

  • 延福寺

    黄帽派喇嘛庙。藏名“格吉楞”。位于阿拉善旗治所巴彦浩特市内。因其靠近旗衙门,与王府关系密切,故又称为“衙门庙”、“内庙”、“王爷庙”等。乾隆二十一年(1756),札萨克郡王罗卜藏多尔济置建。由弘历赐额

  • 詹应鹏

    明朝官员、史学家、伊斯兰教学者。字冲南。安徽宣城人。回族。左副都御使詹沂长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户曹三仕。熹宗天启(1621—1627)年间,请立新旧二库以资边饷,出纳有度,国计赖之。历

  • 护军

    清代八旗兵种之一。禁卫军的组成部分。后金天命(1616—1626)间,已有“巴牙喇”之设,以守卫汗、贝勒府门并参加征战,是为护军。在八旗满洲、蒙古兵丁中,选拔精锐约1.5万人充任,新满洲、锡伯等人才材

  • 仁多楚清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统军※仁多㖫丁子。官御史中丞。父死,侄仁多保忠代统军职。以其职虽高而不领兵权,尝请于梁太后请领统军,不许,心中怀怨。永安元年(1098)

  • 临江府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东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升临江州府置。治拉哈苏苏(赫哲语“老屋”之意)。辖域南北430里,东西400里。东连绥远州,西越松花江,南临密山府,北接俄罗斯阿穆尔省之徐尔固镇。隋

  • 也孙帖木儿

    见“也孙铁木儿”(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