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南夷改流记

西南夷改流记

滇黔川桂四省改土归流纪事本末。2篇。清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汉族)撰。内容首次对西南四省少数民族进行分类,认为西南所有少数民族归纳起来可分为“苗”、“”二种:“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即土司统治区域;次记清初鄂尔泰(1677—1745)奏言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经过等;再记改土归流的功绩及作者对改土归流的态度,主张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应进行彻底改革,认为“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这些主张对近代封建统治者影响颇大。为研究西南土司制度史及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载于《圣武记》卷7及《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

猜你喜欢

  • 巴拉沙衮城

    见“裴罗将军城”(2448页)。

  • 贵由赤竞走

    元代蒙古宫廷组织的长跑比赛。亦称“放走”。“贵由赤”亦作“贵赤”,蒙古语音译,意为快走健脚者。起初旨在锻炼和选拔士兵,“使服特别之任”。其后成为例行体育竞技。据《南村辍耕录》、《泺京杂咏注》等载,每年

  • 实古迺

    见“完颜习古迺”(1164页)。

  • 吉贝

    亦称“古贝”,源于梵语,意即棉花。我国华南和西南民族地区很早就种植多年生棉,《岭外代答》:“吉贝木,如低小桑枝,萼类芙蓉花之心,叶皆细茸,絮长半寸许,宛如柳绵”;魏人孟康注《汉书》:“闽人以绵花为吉贝

  • 孛兰奚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

  • 密斯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意为“采铜伯克”、“采红铜伯克”职司管理采铜、炼铜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七品。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司州

    古州名。①汉之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晋武帝(265—290年在位)始置州,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领三郡。州境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怀帝永嘉(307—313)后废。②北魏天兴(39

  • 蒙古官学

    清代专门培养蒙古八旗子弟的学校。内务府下属机构。乾隆十二年(1747),在咸安宫官学内设立。设管理事务大臣1人,总裁3人、蒙古教习、额外蒙古教习3人,收蒙古八旗官学生24名,主要学习蒙古经书及文字翻译

  • 法扬库

    赫哲语音译,亦作“法雅古”,意为“转生的灵魂”。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相信,人有3个灵魂,其为第3个灵魂。传说它是管转生的神所赋与,有创造来生的能力;人死后它离开死者的肉体,转

  • 希明

    见“石抹元”(4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