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斡尔语

达斡尔语

我国达斡尔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使用人数约有10万。内部有一定差别,分4个方言: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海拉尔方言和塔城方言。其中布特哈方言具有代表性,保存固有特点较多,受其它语言影响较少,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甘南县、讷河县、嫩江县、德都县、瑷玛县等地。达斡尔语的元音系统中包括短元音、长元音和复元音。央元音ə也有相对的长元音,这一点不同于土族语和东部裕固语,而与蒙古语相同。保存着元音和谐律。有成批的腭化辅音和唇化辅音,它们分别与非腭化辅音和非唇化辅音相对立,这是达斡尔语辅音系统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于蒙古语族其它语言的重要特点。还有出现于音节末的复辅音。达斡尔语以x的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有特点的复数附加成分-sul。名词的领格和宾格有共同的附加成分,同时宾格还有自己的专门附加成分。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有排除式“我们”和包括式“咱们”的区别。有专门的单数和复数第三人称代词i:n和a:n。动词陈述式有人称范畴,由主格人称代词变来的相应人称附加成分接缀于陈述式附加成分之后构成。在达斡尔语中单数第二人称命令式用动词词干表示,复数第二人称命令式则用专门附加成分-tu表示;第三人称允许式用附加成分一tγai,如强调其复数后边可再接复数附加成分-sul。具有以-:为标志的完成副动词,-γa:ne:/γə:ne为标志的目的副动词和-ma:k (ən) /-mə:k (ən)、-ma:rən/-mə:r为标志的临界副动词。它的假定副动词附加成分为古旧形式。词汇中语族同源词占半数以上,自己特有词约有20%,其余为与满一通古斯语族和突厥语族共有的词和几种来源的借词。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中与满一通古斯语族词汇方面最密切的语言,它不仅有一批与这个语族共有的词,而且还有不少后期从满语吸收的借词。在各种借词中汉语借词的数量较大,约占词汇量的10%左右。

猜你喜欢

  • 慕容熙

    385—407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字道文,小字长生。后燕国君※慕容垂少子。初封河间王。晋隆安二年(398),兰汗篡立后,受封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改封河间公。

  •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

  • 鄂尔珲山所

    见“哈鲁门山千户所” (1645页)。

  • 客儿木真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作客列木臣。蒙古语意为“捕青鼠者”,以其地盛产青鼠,居民以猎取青鼠为业,并以之与他族交换,故名。居住于巴儿忽真隘(约当今贝加尔湖东巴尔

  • 宁悠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中奴隶之一种。其地位与另一类最低级的奴隶“宁更”相似,无任何人身自由与权利。参见“更”(1048页)及“宁更”(625页)。

  • 古侯

    四川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始祖。实为古代部落名或氏族名。与“曲涅”是两个通婚集团。最早居住在云南的兹兹蒲武(今昭通一带),后涉过金河(金沙江)迁至凉山,距今已50代或70代。有人认为即《西南彝志》中所说的“

  • 傲不仁

    参见“昂仁”(1412页)。

  • 克列兔台吉

    见“格哷图台吉”(1810页)。

  • 寿隆

    即“寿昌”(955页)。

  • 巴儿忽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又作八剌忽、八儿忽、八里灰、巴儿浑、巴鲁忽歹、八立浑、八儿胡。唐初即以“拔也古”之名见于历史记载。蒙古诸部统一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北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