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逻娑

逻娑

唐吐蕃王朝古都。又称逻些。即今拉萨。位于今西藏中部,拉萨河中游。吐蕃雅隆部落强大后,其首领囊日松赞率部北伐,败原占据逻娑川(拉萨平原)之苏毗部,遂以逻娑为政治中心。至松赞干布时正式以此为都邑。先后建大昭(逻娑祖拉康)及小昭(逻娑热木切)2寺,又于红岩山(今布达拉山)建修行处,置佛供奉。一说2寺分供释迦牟尼(文成公主所带)及不动金刚(尼泊尔公主所带) 2佛像,查拉路甫山摩岩亦雕刻佛像,礼佛敬奉,一时蔚然成风,故称其地为“逻娑”,意为“神地”、“佛地”。另说,相传大昭寺一带原系一片沼泽,遂征百姓以山羊自彭域驮土填之,奠基建寺,遂称该地为“热萨”,意为“山羊(驮)土”。长庆二年(822),唐蕃会盟,于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申明唐蕃“社稷如一”,世代和睦。明代又先后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连同此前之木鹿寺,形成四大林(寺):功德林、策墨林、希德林、丹吉林。寺院林立。清代五世达赖及第斯桑结嘉措执政时,先后建成布达拉白宫(建于1645—1648)与红宫(建于1690—1693)。成为闻名中外的建筑群体,风格独特,世称一绝。七世达赖时以乌尧颇章及格桑颇章为主,建成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八世达赖时予以扩建,成为历世达赖喇嘛之夏宫。清廷于此设驻藏大臣,建衙设官,统管西藏。其地有清廷命令设置的噶厦公所、常驻清军的札什城、平定西藏碑、药王山(甲波日山)及关帝庙、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的过街佛塔等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古迹。诸大贵族的官邸亦在此四周兴起。以大昭寺为轴心的八角街形成为民间集市,中外商人云集于此。其周围林间、又多处设有林卡,为贵族之别墅。其称沿用至今,现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猜你喜欢

  • 配拿木

    见“白朗”(595页)。

  • 贞元

    金海陵王完颜亮年号。1153—1156年,凡4年。

  • 阿端卫

    明代西北羁縻卫之一。位于今青海西北部及新疆东南部之间。汉为婼羌地,唐属吐蕃,元为宗室卜烟帖木儿辖境。洪武八年(1375),应卜烟帖木儿请求置卫。旋因受朵儿只巴劫掠,弱不能自存,卫废。永乐四年(1406

  • 土观呼图克图六世

    见“罗桑雪智旺秋嘉措”(1426页)。

  • 叉康

    门巴语音译。门巴族部分地区流行的存放骨灰的公共用房。土木结构,规模大小不等,多在村庄附近,村民集体修建。人死将其尸骨焚烧为灰烬,掺泥土拌匀,做成若干塔状,置于叉康。

  • 苏滨水

    即“率宾水”(2093页)。

  • 东本

    藏语音译。唐吐蕃官名。意即“千户长”或“抚千”,司管千户职能,在万户长之下。详见“吐蕃兵制”(769页)、“部落使”(1906页)。

  • 徐晟

    明朝官员。原名七十五。蒙古族。永乐(1403—1424)初,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信任,凡西、北及南方民族之事,悉与闻之,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赐姓名。永乐二十二年(1424),升锦衣卫

  • 斡端

    见“于阗”(58页)。

  • 希吉来历

    亦称伊斯兰教历。中国旧称回历或回回历。参见“回回历”(7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