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角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为表示威武雄壮。源于古时男子出嫁时所戴的角状头饰,后改为女子出嫁所戴的饰物。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为表示威武雄壮。源于古时男子出嫁时所戴的角状头饰,后改为女子出嫁所戴的饰物。
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计算长度的单位,见“带鲁”(1607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萨哈勒察卫,并说清代索伦部境有萨哈勒察地,属黑龙江所辖。
西域古国名。昭武九姓国之一。建都那密水(今泽拉夫善河)。旧为康居地。国初无主,臣属※康国。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都城方3里(一作千里),兵千余人。居民好音乐歌舞,善商贾。俗信得悉神。隋大业(605—61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
全称耿马沧源支队。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耿马一带有佤、傣、汉等多民族参加的抗日游击队。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入侵我国云南边疆,国民党十一集团军司令宋濂派张振武带一个连到耿马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是年九
见“库玛尔路”(1112页)。
1825—1867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又名陶正春、陶虎。贵州威宁骨董山(今属赫章县境)人。苗族。世代为彝族土目以机的农奴。父早逝,随母改嫁到巴拉寨熊家。有同母兄弟3人,先后被派到威宁和赫章服役
见“阿努达喇”(1224页)。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官监军。以骁勇善战著称。夏永安元年(1098)十月,西夏梁后领兵攻宋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北),经13日,城未克而还。十二月,与统军嵬名阿埋以畜牧为名,宿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五月,左副将军邓愈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遣人招谕吐蕃诸首领,河州以西朵甘地区诸部归附。四年十月,设置朵甘卫指挥使司,管辖今甘、青、川广大藏区。按明初建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