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珞械斗
清代西藏门巴、珞巴两族发生的三次械斗。位于西藏东南的※墨脱(白马岗)原为珞巴族的聚居地。18世纪中叶门巴族先后从不丹的布南卡、桑拉一带东迁于此定居。起初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后门巴人大量迁入,出现了争土地、渔猎场所的现象,加之宗教信仰的不同,彼此矛盾日益尖锐。其时毗邻的波密地方割据土酋※噶朗王亦企图占据白马岗,遂利用矛盾,支持门巴族,挑起两族械斗。先后两次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一次珞巴族失败。双方议和并确定地界。噶朗王遂趁机于此分设地东宗和噶朗央宗,管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行政事务。
清代西藏门巴、珞巴两族发生的三次械斗。位于西藏东南的※墨脱(白马岗)原为珞巴族的聚居地。18世纪中叶门巴族先后从不丹的布南卡、桑拉一带东迁于此定居。起初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后门巴人大量迁入,出现了争土地、渔猎场所的现象,加之宗教信仰的不同,彼此矛盾日益尖锐。其时毗邻的波密地方割据土酋※噶朗王亦企图占据白马岗,遂利用矛盾,支持门巴族,挑起两族械斗。先后两次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一次珞巴族失败。双方议和并确定地界。噶朗王遂趁机于此分设地东宗和噶朗央宗,管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行政事务。
见“巴而术阿而忒的斤”(420页)。
远古时代汪芒氏君主,亦作古族名。其职守在封嵎之山(封山、嵎山之合称,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据孔子云:“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指夏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将违令
满语音译。“恩赐”的意思。涉及此词的清事记载,有的因词中有“食”字样,误解作食品,如说“赐克食几次”,实属叠用汉、满文的“赐赐”两字。若表达原语意,应作:蒙克食(恩赐)御膳若干品。
即“都播”(1814页)。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境。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明廷在其地置包藏先结簇长官司,秩正七品。参见“包藏先结族长官司”(588页)。
地名。古称巴州驿。即今青海民和县巴州乡。为古道站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立驿站。曾建有城隍庙与石佛寺。西面巴州垣上有乐都地区土司李玑(皝)墓。李玑系明成化十八年(1482)进士,青海第
即“扎里赤”(192页)。
见“希迪图噶卜楚”(1102页)。
参见“察拉克”(2473页)。
古地名,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北魏天兴五年(402),北魏拓跋珪、长孙肥率军败后秦姚平于此,见“柴壁之战”(18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