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昌族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蒙撒”、“蒙撒掸”、“衬撤”、“汉撒”等自称。人口有27708人(199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的龙陵等县。源于古羌人南迁的一支。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便居住在怒江流域及以西广大地区。史籍称其先民为“寻传蛮”、“峨昌”、“萼昌”等。阿昌之名始见于《元史·地理志》,记述宋时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先后定居于保山、腾冲、梁河、陇川、潞西等地。历史上较早与汉、傣、白等民族交往,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居住在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已学会种植水田和制造铁器。解放前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梁河培植的优良稻种——“毫公安”被当地群众誉为“水稻之王”。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铁器制作,如“户撒刀”享负盛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但不同程度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潞西和梁河3个方言区,大多数男子都会说汉语、傣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阿昌语称“作涅勤”),但结婚由父母包办,残留夫兄弟婚的转房习俗。居屋多为砖瓦木石结构,一家一个院子。妇女服饰花样较多,通常已婚妇女穿裙子,未婚妇女多穿长裤。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多姿多采的民族歌舞。盛行鬼灵信仰和祖先崇拜,在户腊撒地区还普遍信奉小乘佛教。行土葬。传统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富有反抚精神,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汉族和傣族封建领主的斗争。19世纪80年代曾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对陇川边境的入侵。

猜你喜欢

  • 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

    见“西宁办事大臣”(713页)。

  • 孟森

    1886—1937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致力于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超越前人,受到国内外史学界推崇。治史首重官书、正史,认为真正的史料,必推某一朝本

  • 哈尔邦

    蒙古语音译。卫拉特蒙古人传统帽子。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形制与内地暖帽相近。顶高,边平。里以白毡制成,外饰以皮。穷人无皮饰,则将毡染成紫绿色为饰。无冬夏之别,以厚薄为差。顶缀缨,名“扎拉”。女帽与男帽

  • 奉国寺

    见“咸熙寺”(1616页)。

  • 郑子慧

    1856—1922近代回族教育家。安徽怀宁人。清画家郑珊之孙。少年中秀才。因厌八股,不屑应举。受戊戌变法影响,转习西学,主张改良教育以振兴国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筹经费,创办安庆回族清真小学

  • 赤髀横裙

    槃瓠蛮一支的俗称。分布在武陵、长沙、庐江郡,杂处于五溪(指雄、��、辰、酉、沅五溪)之内(在今湖南大部地区)。据干宝《晋纪》云:“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俗称‘赤髀

  • 外蒙古恰克图台站道

    清代蒙古地区台站道之一。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与沙俄划分外蒙古北部边境后,为巡查恰克图卡伦和监督中俄贸易置。由库伦经库依、布尔噶勒、博罗诺尔、呼齐干、他沙尔、伯特格、勒莫格特依、库特勒那尔苏、噶

  • 鄂申

    1624—1693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号巴图鲁。世居英额地方。崇德五年(1640),从军围明锦州,克松山。七年,随大将军饶余贝勒阿巴泰征明至山东拔临清州。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

  • 骑践

    契丹死刑之一。即坐骑乱踏以碎其尸。《辽史·刑法志》记,辽穆宗※耶律璟“即位未久,惑女巫肖古之言,取人胆合延年药,故杀人颇众。后悟其诈,以鸣镝丛射、骑践杀之。”

  • 广平淀

    契丹地名。又名白马淀、柳林淀,别作藕丝淀、中会川、长宁淀等。位于永州(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东南30里。为契丹皇帝※冬捺钵所在地。史载其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砂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