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里厮迷里

阿里厮迷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阿里厮迷里为辽道宗※太和宫下之一抹里。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有一抹里名“阿里厮直述垒。”

猜你喜欢

  • 音吉善

    参见“家素谋”(1947页)。

  • 北丁零

    丁零之一部。三国时,丁零除一部分西迁和南移外,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以南、匈奴以北,仍有丁零居住,史称为北丁零,而称康居以北丁零为西丁零。参见“丁零”(13页)。

  • 砍戛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

  • 六官

    古官名。①《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六官”或“六卿”。隋唐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也统称六官。 ②西魏丞相鲜卑宇文泰于大统(535

  • 兀鲁

    明代东蒙古部名。明汉籍又译作“五路”。清文献译作“兀鲁特”、“吴鲁忒”、“鄂罗郭特”等。源于蒙元时期的※“兀鲁兀惕”(又作“兀鲁吾”、“吾鲁兀”等),为元代“五投下”之一。游牧于大兴安岭以东,明初为好

  • 毛谷斯

    土家族传统戏曲。又称毛故事。流行于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地区。每逢过※“赶年”时,与※摆手祭典活动同时举行。以对白为主,间插合唱或对唱。多在坪坝表演,时有观众参与同声演唱或插科打诨,无固定格式。表演时,演员

  • 木样

    景颇支语音译(载瓦支语称“准”)。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对奴隶的称谓。其来源通过买卖、人身抵债、掠夺等。一般分为“星南木样”(家内奴隶)和“昂木样”(家外奴隶)。前者与主人同居,随主人姓,称主人为父母,

  •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城市录事司下分设隅、坊两级基层行政设施。有的城关隅下分若干坊,有的城关只分为若干隅或若干坊,无两级之分。隅设隅正,坊置坊正,由当役之诸色人户中轮流充当,任期1年或1季。有时一隅或一坊

  • 生铁黎

    参见“岐黎”(1068页)。

  • 卓尼土司

    明清甘肃卓尼地区藏族土司。位于洮河和白龙江上游地带。以卓尼禅定寺初建时,寺前有马尾松一株,迭部地方藏语称马尾松为“胶呢”,音转为“卓尼”,故名。据《卓尼丹珠尔目录》和《安多政教史》,土司始祖为吐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