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语言

高山族语言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包括20余种语言,现在尚使用的有13种,使用人口约30万。高山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语言分为3个语组:(1)泰耶尔语组,分布在北部山地,南投、台中、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等县的一部分地区。包括泰耶尔语、赛德语。(2)邹语组,分布在中部阿里山一带,嘉义与高雄两县接壤处。包括邹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布语。(3)排湾语组,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及东海岸平原狭长地区,遍及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南投等县。包括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萨斯特语、卑南语、邵语。此外,在台湾岛东南45俵的兰屿岛上居住着耶眉人,他们说的耶眉语和菲律宾共和国巴丹岛上的伊巴坦语,伊特巴亚脱、巴布产语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语言都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巴丹语支。现浦里的爱兰和四庄尚保存着巴则海语。花莲、台东沿海一带尚保存着噶玛兰语。克塔加兰语、法沃尔朗语、陶卡斯语、帕波拉语、西拉亚语、华尼亚语、雷朗语已经消亡。高山族语言的语音特点是只有单辅音,送气与不送气无音位区别。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数语言有浊塞音。各语言大都有一套舌面和舌尖对立的音。耶眉语有,排湾语和鲁凯语有、,卑南语有t、、。各语言都有鼻音m、 n、和喉塞音ʔ。泰耶尔语组和阿眉斯语、排湾语、布农语、邵语有小舌塞音q。除布农语外都有舌尖颤音r。元音系统以i、e、a、u4个元音的居多,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语言有半元音j、w。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或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声调无音位价值。高山族语言是多音节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中缀插在词根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一般在名词前加格助词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动词有态、时、体、式等形式。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位于谓语之后,宾语可以位于主语之前或后,因各有不同的格助词表示。名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后,数词、形容词,指示代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前。状语位于谓语之前。补语位于谓语趋向动词之后。但各语言的情形也并不完全一致。各语言词汇差异很大,相互间同源词大都不超过30%。各语言中都有一部分借自汉语闽南话和日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白塔寺

    又称妙应寺。在北京市,以元代在寺内建有藏式佛塔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敕命于大都之辽代所建舍利塔故址上建造一座佛塔以镇都邑,由帝师八思巴延请尼泊尔国工艺师阿尼哥设计督造,历时8年而成。又于

  • 长泊

    契丹地名。一作长泺,今内蒙古奈曼旗西北之西湖。契丹皇帝春猎捕鹅之地。《辽史》不乏驻此地记载。宋翰林学士晁迥曾使契丹,称:“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

  • 黑谷路

    元代驿站名。俗称“辇路”。为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4驿路之一。元朝皇帝每年夏初从大都至上都避暑,多走此道。共18站:从大都出发,经大口(今海淀北境)、黄堠店、皂角(约今太平

  • 木华黎

    1170—1223蒙古国开国功臣、大将。又译木合里、模合里、木诃里、摩和赉。札剌儿氏。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孔温窟哇第三子。幼由父送给铁木真(成吉思汗)为奴,故世代为孛儿只斤氏臣仆。沉毅多智、雄勇

  • 阿尔苏博罗特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汉文史籍作我折黄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子,※满都海哈屯生。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击败右翼异姓领主,统一蒙古后,被封为多罗土蛮(多伦土默特)部领主。驻牧于山西偏关外

  • 怒语音译。云南省贡山县怒族对氏族的称呼。参见“起”(1842页)。

  • 邦牙等处宣慰司

    元边疆地区军政机构。顺帝至元四年(1338)置。隶云南行省。司治阿勒牙邦牙(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缅王蒲甘兵败后于阿瓦地方所筑城)。《元史·顺帝纪》:“先是,世祖既定缅地,以其处云南极边,就立其

  • 慈灯寺

    召庙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康乐街南。蒙古语名“塔布·斯普尔罕”,即五塔寺。清雍正五年(1727),崇福寺(小召)喇嘛阳察察尔济呼毕勒罕任呼和浩特副札萨克喇嘛时,年班赴京,奏请建立此寺。十年(17

  • 实大关长官司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官之保自明时归附授职,清康熙十年(1671)降清后颁给号纸,无印信,住实大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曙光乡石大关)。辖71户,并未赋纳粮石。

  • 沈阳南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在辽宁省沈阳市西关。简称南寺。是沈阳以至东北地区规模甚大、历史最久远的一座寺院。后金太宗崇德元年(1636),由太监铁奎创建。康熙年间(1662—1722)扩建,初具规模。至民国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