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鹿棋

鹿棋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1949年间在蒙古古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窝阔台的汗宫万安宫(建于1235年)废墟中出土一副鹿棋棋盘,其格式与现在流行的完全一样。棋盘成正方形,经线、纬线各五条,对角斜线6条,交叉成25个点。在中心经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称“乌拉),一为尖顶形,一为平顶形,内有十字线,亦构成几个交叉点。由2人对弈,一方执2子,称作鹿(蒙古语为“鲍格”)。另一方执24子,称作狗(蒙古语称“脑亥”)。对弈之前,在内层的交叉点上放8只狗,成正方形,余16子备用。两只鹿放在中心经线的两端。鹿子按直线先走,跳过一只狗,即将此狗杀死。若有两只狗挡路则不能通过,只能向空点移动一步。执狗子方用所余16子设法阻止鹿的跳杀,待16子用完后,再移动棋盘上的狗子,躲避或阻档鹿子跳杀和移动。最后不是鹿被围死,就是狗被杀光,以此定胜负。因线条纵横交错,变化多端,趣味无穷,且可就地画盘以石子对弈,十分方便,故千余年来,长盛不衰。流传到农村后,人们更其名为“狼吃羊”,改鹿为狼,称狗为羊,两座山都变为尖顶山。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亦有此棋,称为喇嘛棋或和尚棋,其源流待考。棋盘相同,但仅有一座尖顶山。子数及下法与蒙古鹿棋不同,一方为“和尚”执1子,放在棋盘中心点,另一方执16子,放在棋盘外围点上。和尚以挑担方式(亦有以穿死前方同直线上相连的两子方式)吃子,另一方设法将和尚逼入山顶或死角困死,和尚被困山顶时可飞行到中心经线另一端无子占据的点上逃生。

猜你喜欢

  • 僾尼

    族名。哈尼族。系汉族对哈尼族中称雅尼、觉围、觉交的称谓。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及澜沧等地。参见“哈尼族”(1633页)。

  • 黄台州

    见“伯言儿”(1090页)。

  • 山南

    地名。亦名洛喀。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原为西藏南部,羊卓雍以东和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之俗称。现为西藏自治区五个地区之一。辖乃东、贡噶、扎囊、桑日、加查、朗县、穷结、曲松、浪卡子、错那、洛扎、隆子、错美十三

  • 婆悉海

    见“蒲类海”(2319页)。

  • 茂崖

    西夏职官末品封号。西夏语音“迷耿”。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有“武孝恭敬东南姓官民地忍”称号。下有论予、功有、友要、善定,涨满等5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吐六干

    见“叱六于”(543页)。

  • 卓尼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卓尼县。相传13世纪初此地建有一座宁玛派小寺。约元至元六年(1269),帝师八思巴赴京,途经此地,由其随行萨迦格西·希日益西改宁玛寺为萨迦派寺院。明永乐年间,※些地(系杨土司始祖)

  • 准格尔召

    即“宝堂寺”(1523页)。

  • 失必儿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意“林木中百姓”)之一,也作为地名。又作亦必儿—失必儿。一说中世纪的东方人和中国人用以指亚洲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西伯利亚。邻近乞儿吉思等部。居民以狩猎为业

  • 石敬瑭

    892—942五代后晋皇帝。936—942年在位。一说其先本西域石国胡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唐元和中,其四世祖石璟随沙陀军都督朱耶(朱邪)氏自甘州至灵州归唐,故又称沙陀人或云出于西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