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上。山高140余米,因形如堆积的麦秸垛状,故名。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北魏、西魏、北周间大规模建造。其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亦陆续有修凿扩建。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现尚存窟龛、摩崖雕刻194处,计有壁画1300多平方米,各种造像7200余尊,因山石不宜雕凿,其中造像多为泥塑。壁画大部分剥落,但尚可看出中原画风貌。窟内还有北朝“崖阁”7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上。山高140余米,因形如堆积的麦秸垛状,故名。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北魏、西魏、北周间大规模建造。其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亦陆续有修凿扩建。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现尚存窟龛、摩崖雕刻194处,计有壁画1300多平方米,各种造像7200余尊,因山石不宜雕凿,其中造像多为泥塑。壁画大部分剥落,但尚可看出中原画风貌。窟内还有北朝“崖阁”7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见“苏尔慎”(1004页)。
1717—?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又名耶摄丹丕钟麦。佑宁寺章嘉呼图克图三世。西宁北乡人。土族。清雍正二年(1724),奉诏入京。翌年,入内蒙古多伦诺尔汇宗寺习经。十三年(1735),与梁亲王允礼陪
十六国时期成汉(大成国)太宗武帝李雄年号。自公元306—310年,凡5年。
见“完颜宗干”(1155页)。
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东边。由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乌桓、※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掠赵代郡人众
奶皮子。鄂温克语音译。亦称“乌兽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自制自食的传统贵重牛乳制品,牛乳的精华部分。制法为将鲜奶煮开后,稍冷却使表面凝结成厚厚的一层皮子,取出后折成半圆形晒干即成。储
见“哈迷的不儿”(1643页)。
契丹王朝对治理汉人、渤海人民事制度的称呼。契丹建国后,对契丹人和汉人(包括渤海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辽史·百官志》称:“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沿袭汉官官名,
见“二十四史”(6页)。
湖名。又称亨克湖、新开湖。位于今黑龙江省东南中俄两国边境上。咸丰十年(1860),沙俄迫使清政府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遂为界湖,北属中国,南属俄国。湖略呈椭圆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