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王鏊

王鏊

【生卒】:1450—1524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閤大学士,入阁时大权尽归刘瑾,鏊初开诚与言,偶见听纳,后瑾专横更甚,祸流搢绅,鏊不能救,乃辞官而去。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生卒】:1450——1524

字济之,吴(今江苏吴县)人。父琬,光化知县。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称为天下士。成化进士。授编修。弘治中,官至吏部右侍郎。正德中,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八党”,未果。时刘瑾独揽大权,祸及缙绅,他不能救,四年求致仕。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著有《性善论》。取士尚经术。使弘治、正德年间,文体为之一变。卒。赠太傅,谥文恪。


【生卒】:1450—1524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閤大学士,入阁时大权尽归刘瑾,鏊初开诚与言,偶见听纳,后瑾专横更甚,祸流搢绅,鏊不能救,乃辞官而去。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生卒】:1450——1524

字济之,吴(今江苏吴县)人。父琬,光化知县。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称为天下士。成化进士。授编修。弘治中,官至吏部右侍郎。正德中,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八党”,未果。时刘瑾独揽大权,祸及缙绅,他不能救,四年求致仕。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著有《性善论》。取士尚经术。使弘治、正德年间,文体为之一变。卒。赠太傅,谥文恪。


【生卒】:1450—1524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閤大学士,入阁时大权尽归刘瑾,鏊初开诚与言,偶见听纳,后瑾专横更甚,祸流搢绅,鏊不能救,乃辞官而去。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猜你喜欢

  • 亦纳思

    【介绍】:一名玉里吉。钦察国主。成吉思汗攻蔑里吉,其主火都奔钦察,亦纳思纳之。太祖遣使谕以相还,不从,乃命速不台、哲伯往攻。时亦纳思已老,国中大乱,其子忽鲁速遣使求降,钦察全境遂属蒙古。

  • 赵方

    【生卒】:?—1222【介绍】:宋潭州衡山人,字彦直。从张栻学。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历知随州,时宋金议和,诸郡弛备,方独招兵择将。累迁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力主抗金,数解枣阳之围。又败金驸马阿海于淮西。

  • 冯驩

    一作冯煖。战国时孟尝君门下食客。初,待遇甚低,弹剑而歌,要求改善地位。曾为孟尝君到封邑薛地收取债息,得息钱十万,将不能还息钱的贫者债券烧掉,替孟尝君收揽民心。孟尝君被谗去相,他又游说秦王和齐王,使齐王

  • 崔侁

    【介绍】:唐贝州武城人。崔神庆孙。肃宗上元中,官楚州刺史,献定国宝玉十三枚,表称天帝授楚州尼真如以镇中国灾者。遂改元宝应。代宗大历中,官至工部侍郎。

  • 成安公主

    字季姜,唐中宗女,出嫁韦捷。

  • 陈仓

    【生卒】:?—前186【介绍】:西汉人。从刘邦起于丰。任骑将,迁将军,击项羽。又从攻卢绾。封纪侯。

  • 苻健

    【生卒】:317—355【介绍】:十六国时前秦主。略阳临渭人,氐族,字建业。苻洪子。嗣位后,去秦王号,对晋称臣。遵父遗嘱,率众西进,击灭杜洪、张先等豪强,割据关中。东晋穆帝永和七年,自称天王、大单于,

  • 毛遂

    【介绍】: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围赵都邯郸,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于门客中选文武具备之二十人为从。得十九人,毛遂乃自荐同往。平原君与楚议而不决。毛遂按剑而上,陈说救赵击秦之利害,

  • 徐知询

    【生卒】:?—934【介绍】:五代时海州朐山人。徐温第二子。仕吴。性暗懦,遇诸弟颇薄。时温养子徐知诰既操国柄,威权日盛。温初纳徐玠议,谋以知询为代。会温暴死,玠察知询必败,复输诚于知诰。知询遂为知诰所

  • 吕夏卿

    守缙叔,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举进士,为江宁尉。奉诏编修《新唐书》,嘉祐中,擢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时,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访以边政,上奏称真宗、仁宗二朝不惜金帛以和好二边,使民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