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种师道

种师道

【生卒】:1051—1126

【介绍】:

宋洛阳人,初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种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官秦凤路提举常平。因议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顺军。入元祐党籍,屏废十年。后历知怀德军、西安州、渭州,屡败夏人。徽宗宣和中,所谏不见纳,致仕。金兵南下,复起。时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谋,人称老种。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人退,罢为中太一宫使。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终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谥忠宪。


【生卒】:11151——1126

字彝叔,世衡孙。以荫补三班奉职,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论免役法害民,改知怀德军。迁洺州防御使、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平城。奉诏帅陕西、河东七路兵,破西夏臧底城。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以京畿、河北制置使率兵入援京城。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兵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召还,病亡,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中,加赠少保,谥忠宪。


【生卒】:1051—1126

【介绍】:

宋洛阳人,初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种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官秦凤路提举常平。因议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顺军。入元祐党籍,屏废十年。后历知怀德军、西安州、渭州,屡败夏人。徽宗宣和中,所谏不见纳,致仕。金兵南下,复起。时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谋,人称老种。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人退,罢为中太一宫使。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终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谥忠宪。


【生卒】:11151——1126

字彝叔,世衡孙。以荫补三班奉职,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论免役法害民,改知怀德军。迁洺州防御使、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平城。奉诏帅陕西、河东七路兵,破西夏臧底城。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以京畿、河北制置使率兵入援京城。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兵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召还,病亡,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中,加赠少保,谥忠宪。


【生卒】:1051—1126

【介绍】:

宋洛阳人,初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种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官秦凤路提举常平。因议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顺军。入元祐党籍,屏废十年。后历知怀德军、西安州、渭州,屡败夏人。徽宗宣和中,所谏不见纳,致仕。金兵南下,复起。时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谋,人称老种。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人退,罢为中太一宫使。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终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谥忠宪。


猜你喜欢

  • 高亮

    【介绍】:北齐宗室,字彦道。高欢孙,襄城王高清嗣子。性恭孝,好文学。为徐州刺史,坐夺商人财物罪免官。后从后主败奔邺,北周军入邺,亮辞庙恸哭,被俘。入关,配处边远,卒于龙州。

  • 义金

    【介绍】:明僧。山西太原人。俗姓张。事了空为师。永乐中应诏入京,校雠佛典及三藏法。授官弗就,归故山。

  • 田雄

    【生卒】:?—1663【介绍】:明末清初直隶宣化人。明末为总兵,在芜湖缚南明弘光帝降清豫亲王多铎。授杭州总兵,从破舟山。归旗籍,隶汉军镶黄旗。

  • 冯桂增妾李氏

    肃州(今甘肃酒泉)人。丈夫从左宗棠军西征,光绪二年战死新疆玛纳斯城,丧还,饮药自杀。

  • 顾少连

    【生卒】:741—803【介绍】:唐吴人,字夷仲。代宗大历五年登进士第,以书判拔萃典校秘书,寻授登封主簿,历监察御史。德宗幸奉天,授翰林学士,再迁中书舍人。阅十年,以谨密称。迁京兆尹,政尚宽简,号良吏

  • 袁时中

    【生卒】:1630—1684【介绍】:清浙江鄞县人,字向若,号来庵。康熙六年进士。授中书舍人,纂修《世祖实录》。吴三桂反,加礼部仪制司主事,屯兵楚中。泽国暑湿,士卒多疫,时中通晓医术,处方治疗,疫不为

  • 孙盛

    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南)人。颍川太守孙恂子。博学,善言名理;笃学不倦,从小至老,手不释卷。著有《易象妙于见形论》、《魏氏春秋》、《晋阳秋》等。初为佐著作郎,随桓温平洛阳,封侯,迁长沙太守。累至

  • 石抹宜孙

    【生卒】:?——1359字申之。长于诗歌。初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处州,至正十一年(1351)镇压处州农民起义军,升浙东宣慰副使。十八年在婺州被大明兵所败。次年,在庆元县被杀。追封越国公,谥忠愍。

  • 宋奎光

    【介绍】:明苏州府常熟人,字培岩。万历举人。能诗文,工书法。历知龙川、宁海二县。有《经山志》。

  • 王鏊

    【生卒】:1450——1524字济之,吴(今江苏吴县)人。父琬,光化知县。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称为天下士。成化进士。授编修。弘治中,官至吏部右侍郎。正德中,任户部尚书、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