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齐己

齐己

【生卒】:864—937?

【介绍】:

自号衡岳沙门。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宋高僧传》有传。幼孤贫,性颖悟,七岁能诗。后于大沩山同庆寺出家,又移居长沙道林寺。云游各地,遍览名山大川。后又徙居庐山东林寺,晚年居江陵龙兴寺。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工诗善琴,为晚唐五代著名诗僧。诗多五言风格遒劲。亦善书法。与贯休郑谷曹松、方干等交游酬唱。有《白莲集》、《风骚旨格》传世。《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又4句,又与牟儒联句诗1首。

【生卒】:861—940。一说863?或864—937?,误

【介绍】:

唐末五代诗僧。己,又误作已。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长沙(今属湖南)人。长沙大沩山同庆寺佃户子。幼聪颖,七岁为寺中牧牛,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小诗。寺僧遂劝令出家。僖宗、昭宗时,遍访名刹,西游长安。复归长沙,知石霜山寺僧务,居岳麓山道林寺约十年。约后梁乾化中徙居庐山。龙德元年(921)自湘中赴蜀途中,为南平王高从诲阻留于荆州龙兴寺,充僧正。天福五年(940)卒,终年八十。性高逸,爱山水,工书法,尤好吟咏。工诗,颈有赘瘤,时号诗囊。与贯休方干曹松尚颜等为诗友。尤善郑谷,尊之为“一字师”。成就高于贯休、郑谷等,为当时诗僧之杰出者。论诗推崇李白之“丈夫气”、李贺之“狂”和贾岛之“清才”。诗各体兼备,尤长于五律。多怀人送别、书怀题咏、慕闲思逸之作。《寓言》、《猛虎行》、《耕叟》等,则抨击统治者骄奢残暴,反映社会动乱黑暗,同情民生疾苦,抒写愤世嫉俗之意。有些则谈禅说道。明胡震亨谓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五律沿姚合一派,而较为遒劲。《早梅》、《剑客》、《秋夜听业上人弹琴》、《祝融峰》等为传世名篇。曾摭古人诗联,以类分次为风、赋、比、兴、雅、颂,成《玄机分别要览》一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七》,已佚(一说即《风骚指格》)。又与郑谷、黄损等共定今体诗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有《白莲集》(《宋史·艺文志七》作《齐已[已]集》)十卷,系友人孙光宪编次遗诗八百一十篇而成,并作序。《宋史·艺文志七》又著录《诗格》一卷、《风格旨格》(或疑今本为伪作)一卷,并传;《白莲华编外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又四句;《全唐文》存文二篇。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三〇、《唐才子传校笺》卷九。

猜你喜欢

  • 赵铎

    【介绍】:唐代诗人。铎,一作驿。生卒年、籍贯不详。玄宗时人。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九。

  • 李卢

    中唐诗人李益、卢纶之合称。二人皆以边塞诗著名,后人多视其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之余响,故将李卢并称。《新唐书·卢纶传》:“舅韦渠牟得幸德宗,表其(卢纶)才,召见禁中,帝有所作,辄使赓和。异日问渠牟:‘卢纶

  •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介绍】:白居易十五岁时作,为白氏文集中最早的一首诗。诗人因避乱而流寓江南(主要为苏州、杭州一带),其父原任徐州别驾,时任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别驾,兄弟仍在徐州属县符离(今安徽宿县)家中。全诗直抒

  • 薛瑶

    【生卒】:?—693【介绍】:唐代女诗人。新罗国(今朝鲜南部)人。父薛永忠,高宗时至唐,拜左武卫大将军。瑶年十五,父卒,出家为尼。年二十一,返俗,嫁郭元振为妾。郭元振为通泉尉,薛随其赴任。长寿二年(6

  • 忆秦娥

    词牌名。一名《碧云深》、《秦楼月》、《双荷叶》、《玉交枝》。此调为唐人所制,相传系李白首制,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得名。双调,四十六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上、下片第二句末三字均重叠。传为李白所作,

  • 叶公好龙

    汉刘向《新序·杂事》中讲叶公子高喜欢龙,屋子里和器物上都是雕画的龙。而真龙来了,他却吓得失魂落魄。后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物,实际上并非真爱好。郑谷《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叶公好尚浑疏阔,忽

  • 昼锦还乡

    三国魏张既为冯翊高陵人,后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曹操对他说:“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事见《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后因以“昼锦还乡”谓富贵后荣归故里。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名与玄珠

  • 风云

    汉代班固《答宾戏》曾以龙“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景骇,闻之者响震”为喻,形容身居高位,权势显赫。后因以“风云”指身处高官显位。李群玉《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分随烟

  • 长安道

    【介绍】:崔颢作。一作《霍将军》。此诗记叙豪门权贵虽然气势之盛如火之炙手,却不知一旦失势便如火尽灰灭。或谓此诗可能是讥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依势弄权,专横跋扈。

  • 樊铸

    【介绍】:天宝进士。及第后作咏物诗十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录之。其诗两见于唐敦煌写本残卷,可见流传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