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策动中国东南各省督抚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英国为了防止义和团运动波及南方,影响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防止其他列强乘机染指自己的势力范围,经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批准,由驻沪代总领事华仑(一译沙斯伯里)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用武力“维持秩序”,对刘、张进行“全面协助”。主张剿团和洋的刘、张立即响应,张之洞向英国表示“愉快的感谢”,保证和刘坤一“同心协力”, “决意维护和平”。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与沪、宁、汉的英国领事频繁商讨,实业家张謇及沈瑜庆、沈曾植等为“互保”积极奔走。其他列强洞悉英国用意后均持异议。刘、张向列强表示长江内地自任保护,上海租界请英国与列强“互保”。于是英国独占长江流域的阴谋,遂变成英美为主的列强与东南督抚进行“互保”了。6月21日(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发布“抚团”宣战上谕,盛宣怀建议各电报局不准宣扬。刘、张及其支持者李鸿章以“宣战”上谕为“矫旨”,概不奉行。经过紧张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驻沪各国领事于6月26日(五月三十日)在上海开会,盛以两江、两湖“公请”的帮办出席,会议制订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主要内容是:长江和苏杭内地的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切实保护;各口岸外国兵舰照常停泊;江南制造局、火药库的军火专为“剿匪”和保护中外商民之用;上海租界由各国公同保护。互保约款虽未正式签字,但确实已付诸实施。互保约款议定后,刘、张、盛立即分电东南督抚,示意“一律照办”,保全大局。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表示支持,仿照办理。闽浙总督许应骙按“互保”精神于7月14日(六月十八日) 与俄、英、美、日等六国订立《福建互保协定》。四川、河南、陕西等省督抚亦表示赞同。“互保”范围由两江、两湖五省扩大到十余省。慈禧太后在“宣战”后不到三天,即确认李、刘、张“剿团和洋”主张是“老成谋国之道”, 对“东南互保”的分庭抗礼毫不计较,反而说与朝廷“意见正复相同”。在尔后议和、惩凶、签约时,慈禧太后重用东南督抚,封官加爵。东南督抚与朝廷之间一时貌合神离,终于殊途同归。刘、张等东南督抚推行互保约款,在十余省办团练,查户口,张贴告示,派兵勇日夜巡逻,暗探四处稽查,禁止一切集会,悬赏缉拿团民。张之洞与英国驻汉口领事勾结,于8月21日(七月二十七日)破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自立军”总部,逮捕杀害唐才常、林圭等人。东南督抚的残酷镇压,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

猜你喜欢

  • 蕃兵

    宋代在西北和北方招募少数民族组建的边地守军。最初按部族封其大小首领,以统帅本部族壮丁。后依人数多少,编为甲、队、都、指挥等。王安石变法行将兵法,蕃兵有的也单独成“将”,有的则与汉兵合编成“将”。其待遇

  • 北方革命协会

    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系由同盟会河北支部负责人刘仙洲于1909年(宣统元年)在保定组织的实行会(次年冬改称共和会),李大钊、凌钺等于武昌起义后组织的天津共和会(亦称北方共和会),李季直和段亚夫等

  • 晋文继霸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任用赵衰、狐偃等人,整顿内政,加强军队,发展农商,结束了晋国多年来政治上的动荡,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新局面。又在“尊王

  • 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年间刻石的儒家经典。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谬。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郎中蔡邕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六经文字,得汉

  • 部族军

    或称众部族军。辽代由契丹本部和内属各部族所组成的地方军。太祖称帝前后,按照契丹族部落形式,重新改编所俘掠和降服的游牧各族,实行“合族而居,合族而处”和“分地以牧”的部族制统治。并令各部族以部落为单位,

  • 廓尔喀侵藏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时期,廓尔喀(今尼泊尔)统治者在英国指使下,与西藏上层大农奴主勾结,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五十六年两次入侵西藏。廓尔喀侵略军大掠后藏日喀则等地,但都被清朝

  • 户部银行

    清政府最早的官办银行。1904年(光绪三十年)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三十二条,试办银行作为统一币制的机关。资本定为四百万两,分为四万股,由户部认购一半,其余招募商股。次年户部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北

  • 间岛协约

    见“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 争国本

    明神宗时因立太子问题引起的争论。明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郑贵妃生子常洵,常洛为长。神宗宠爱郑贵妃,意立常洵,乃以“数年后皇后无出,再行册立”为由,迁延不立太子。许多大臣为维护传统的封建继承制,

  •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

    日本援引《中日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6年7月21日(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由清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与日方代表林董签于北京。二十九款,另附双方往复照会六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