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十六世纪后,我国女真族的一种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时建立。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作为基本户口单位。在此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至万历四十三年,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正,后者称四镶,合称八旗。每固山(旗)下辖五甲喇(参领),每甲喇下辖五牛录(佐领),各有“额真”为其首。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共六万余人。凡本族成员分隶各牛录,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到皇太极时,又先后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八旗成员称为旗人或旗下人。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八旗子弟都有当兵义务,被挑选入伍,即为八旗兵。清入关后,八旗兵大都集中于京城内外,其余分在各省驻防,监视和镇压人民。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女真族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而军事职能渐为突出。以军事组织言,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工具。以行政机构言,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凡和明朝制度不矛盾的,仍按八旗制度办事,凡有矛盾的地方则加以修改。到雍正时,八旗衙署遂成为专门管理旗民的一般行政机构。

猜你喜欢

  • 庆历增币

    宋仁宗时辽对宋的外交讹诈事件。仁宗即位后,屡败于西夏。辽最高统治集团乃乘宋困敝进行讹诈:一面派大军压境;一面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遣使持国书至宋,以周世宗时所攻取的关南本后晋石敬瑭割予契丹

  • 殿前诸班

    五代时后唐曾选诸军骁勇者为亲军,分置四指挥,号从马直。后周始设殿前诸班,选武艺超绝者为之,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前直、散都头、铁骑、控鹤等班号。殿前诸班系皇帝亲兵,与侍卫马军、步军平列。其长官为殿前都

  • 王则起义

    宋仁宗时贝州(今河北清河)士兵起义。牧羊人出身的宋宣毅军(禁军)小校、弥勒教徒王则,与州校张蛮、卜吉及教首李教等长期秘密组织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十余州居民、官府及士兵中的教徒,谋于庆历八年(公元104

  • 内行厂

    官署名。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内办事厂,即内行厂,由他亲自统领,比东、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 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领谷大用,锦衣卫指挥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

  • 壬午内禅

    南宋高宗赵构传位孝宗赵昚的历史事件。维扬之变后,赵构惶恐失据,沉湎酒色,丧失生育能力。幼子赵旉又夭亡,遂无后嗣。臣僚屡请早立太子。乃选太祖后裔赵伯琮,赐名瑷;赵伯玖,赐名璩,同育于宫中。绍兴五年(公元

  • 更戍法

    宋代兵制。又称出戍法。宋初采纳谋臣赵普之议,令禁军部分驻守京师,部分戍守外郡。戍守边地重镇的称驻泊或屯泊,戍守内郡重地的称屯驻。另有移驻就粮或守护漕路要津者,称“就粮军”。戍守外郡者定期轮换, 以使士

  •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9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感到权位受到威胁,决定对外宣战,并照会各国驻华使节在二十四小时内离京赴津。各国公使联名函复总理衙门,请求延期赴

  • 林桂芳、赵良钤起义

    元初广东农民起义。首领林桂芳、赵良钤,广东新会人。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三月,林桂芳、赵良钤在新会聚众起义,建国罗平,年号延康,拥众万余。后被同知广东宣慰司事王守信等镇压,林桂芳等被俘牺牲,起义

  • 乌龙会

    明末清初江南农民组织。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顺军推翻明王朝的消息传到江苏后,嘉定、太仓、青浦,上海、宝山等县的奴仆纷纷组织乌龙会,以顾慎卿、吕茂成、陈瑶甫为首,向地主索取卖身契,要求人身自

  • 镇江之战

    鸦片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1842年7月(道光二十二年六月)英军逼近镇江,清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防守城外,副都统海龄(满族)率驻防旗兵千人及绿营兵六百人据守城内。7月21日(六月十四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