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唐征高丽

唐征高丽

唐初,朝鲜半岛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三国均李使与唐来往。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之后,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以高丽联合百济攻新罗为借口,遣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劲旅四万,战船五百艘,从莱州渡海击平壤;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等步骑六万直趋辽东;太宗亲率六军,至前线督战。唐军连拔十城,多次获胜,但由于高丽顽强抵抗,不能最终成功。至贞观十九年九月深秋,太宗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无功而还。太宗晚年,仍想再征高丽,但未能如愿。高宗李治继位后,继续作再征高丽的准备。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征伐高丽。此次,高宗吸取隋炀帝、唐太宗伐高丽的教训,认识到悬军深入,军队虽多但饷运匮乏,终不能胜。故此次先征百济。该年夏,灭百济,分其地置五都督府,并在百济故地屯田积粮,以经略高丽。造成前后夹攻高丽的局面。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趁高丽内乱之机,派李世勣率郭待封、薛仁贵等二万人攻入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攻克平壤。唐在此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平壤。迁高丽三万八千余人于内地,高丽灭亡。后安东都护府回迁,高丽、百济故地尽归新罗。

猜你喜欢

  • 周郑交质

    春秋初期,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任东周王朝卿士,把持朝廷政权,乘机为郑国谋取利益,引起周平王不满。为了摆脱郑的控制,平王不再专任郑庄公,暗中以虢公参政。郑庄公因此埋怨平王,平王却极力表白自己无意削夺夺郑庄

  • 五马山寨

    北宋南宋之际河北抗金义军根据地。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境)附近农民纷纷结寨抵抗,先后推举赵邦杰、马扩为首领。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二月,又以高宗之弟信王赵榛(一说由

  • 两淮山水寨

    南宋初年淮南地区民间抗金义军据点的统称。金军渡淮南下,淮南东西路各地农民、渔民和部分由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在洪泽湖、高邮湖、巢湖、缩头湖、鼍潭湖、大别山及大运河沿岸,构筑山寨水寨,组织抗金武装,打击敌

  • 曲沃并晋

    春秋初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晋国都城翼(今山西翼城南),桓叔的势力因而发展起来,逐渐超过了晋国公室。桓叔及其子曲沃庄伯、孙曲沃武公与晋国公室长期对立,不断斗

  • 蒙古翰林院

    元代中央官署名。负责以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译写其他民族文字,兼掌颁降玺书。秩从二品(后曾升正二品、从一品)。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诏令颁行蒙古新字,并规定以该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至元八年,立

  •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逃亡西安的清朝行在政府发布“变法”上谕,要求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各举所知,两个月内详悉条议复奏。袁世凯条奏十条、瞿鸿禨疏

  • 齐桓首霸

    春秋前期,齐桓公(名小白)继齐襄公后即位。他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实行军政合一和新的税收管理制度,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出兵帮助北

  • 区田法

    又称区种法。是把农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内的一种园艺式的农作法。汉成帝时,汜胜之为议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汉代指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地区)提倡种麦,获得丰收。他总结三辅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 红灯照

    一名红灯罩。义和团运动中北方女青年的反帝组织。义和团兴起后,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加入了反帝斗争的行列。老年妇女组织叫黑灯照,成年妇女组织叫蓝灯照,孀妇组织叫青灯照。青年妇女的红灯照人数最多,参加者

  • 玄宗改革

    唐玄宗当权之后,为整顿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①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武后时曾广置官员,末年更置员外官一千余人。中宗时,又置斜封官数千人。于是员外官、斜封官极为滥杂,国家开支大大增加。玄宗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