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邢救卫
齐桓公为争做霸主对邢、卫两个华夏国家的救援。春秋初年,北方赤狄部落大举进攻中原华夏国家,曾一度大败邢国(今河北邢台),并攻破卫国国都(今河南淇县)。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为使邢、卫安全有保障,齐桓公将邢国迁往夷仪(今山东聊城西), 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还集合诸侯在这两个地方为邢、卫建筑新的城邑。由于齐桓公的庇护,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也通过存邢救卫之举在华夏国家中树立起威望。
齐桓公为争做霸主对邢、卫两个华夏国家的救援。春秋初年,北方赤狄部落大举进攻中原华夏国家,曾一度大败邢国(今河北邢台),并攻破卫国国都(今河南淇县)。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为使邢、卫安全有保障,齐桓公将邢国迁往夷仪(今山东聊城西), 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还集合诸侯在这两个地方为邢、卫建筑新的城邑。由于齐桓公的庇护,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也通过存邢救卫之举在华夏国家中树立起威望。
公元前536年,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将刑书(成文法)条款铸于鼎上, 公布于民众。这在当时春秋各国是一种革新举动。晋国守旧政治家叔向致书子产加以非难,认为铸刑书使民众有法可循,他们将会“不忌于上,并有争
古代学校名。相传先秦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国家的大学称为学,即太学。汉朝初年,因战争造成的困难,使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建议兴学养士,被汉武帝采纳。元朔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
西夏仁宗天盛(公元1149-1169年)时,在前代律令基础上,依仿宋朝政书体例,用西夏文字编纂的一部政治制度与法令专书。全名《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或称《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名剪》。除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虽一度恢复周、齐、代、岷诸王的旧封,但不久又废齐王,剥夺周王、辽王、岷王的护卫,将宁王从大宁卫(今河北平泉)徙封南昌,谷王从河北宣化徙长沙,后又废为庶人。同时还
传说我国上古时代黄帝和炎帝进行的一场战争。黄帝是姬姓部落集团的首领,号轩辕氏(或有熊氏),兴起于陕西北部,沿北洛水南下,然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是姜姓部落集团的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始居姜水
唐初,士族地主分山东、江左、关陇和代北四大集团。江左、代北士族,唐代已经没落。而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虽遭到隋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但根深蒂固,尚有一定势力。李世民家族出身关陇,不能容忍山东士
宪宗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之后,诸藩力表归顺,淄青(治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主动献沂、密、海三州, 以表诚意。后李师道自恃有十万强兵,又拒献三州。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宪宗下诏罪李师道, 命田弘正、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
又称靖难之变。明初由于皇族内部矛盾而发展为争夺皇位的一次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北方诸王镇抚诸塞,主持军务,拥有很大势力。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死,因长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