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隋末官僚割据

隋末官僚割据

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反动统治。隋亡前夕,为抢夺农民胜利果实,一些隋朝官僚、地主豪强乘机起兵,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出现了官僚割据的局面。主要割据者有: (1)隋虎贲郎将罗艺,据涿郡(今北京)、柳城(今辽宁朝阳)、怀远(今辽河西岸)等地,自称幽州总管。(2)隋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据朔方(今陕西横山西白城子)、雕阴(今陕西绥德)、弘化(今陕西庆阳)、延安(今陕西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突厥封其为“解事天子”。(3)隋马邑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今山西朔县)、雁门(今山西代县)、楼烦(今山西静乐)、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等郡, 自称皇帝,年号天兴。突厥封其为“定杨可汗”。(4)隋金城府校尉薛举,据金城(今甘肃兰州)、陇西(今甘肃陇西)等郡,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后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5)隋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据武威、张掖、敦煌、西平(今青海乐都)、枹罕(今甘肃临夏东)等河西五郡,自称大凉皇帝,年号安乐。(6)隋室姻戚、太原留守李渊,据关中,国号唐,年号武德,都长安(今陕西西安)。(7)南梁皇室后裔、隋室姻戚、罗川(今湖南淮阴东北)县令肖铣为岳州(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拥立为帝,据长江中游地区,国号梁,年号鸣凤(一作凤鸣),定都巴陵(今湖南岳阳),后迁至江陵(今湖北江陵)。(8)隋吴兴郡守沈法兴,据吴兴(今江苏苏州)、余杭(今浙江杭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丹阳(今江苏南京)等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后向隋越王杨侗称臣,不久又称梁王,年号延康。隋朝势力则龟缩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两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后,江都、洛阳相继发生兵变,又出现了两个割据政权: (1)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率军北上。至魏县(今河北大名东),又毒杀杨浩, 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定都魏县。据魏县至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之间的狭小地区。(2)隋将王世充在洛阳发动政变,废隋皇泰帝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 年号开明,据洛阳附近狭小地区。以上各割据政权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并均视农民义军为仇敌,残酷镇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经过长达七年之久的兼并战争,终于——削平了各割据势力,镇压了各地农民义军,最后统一全国。

猜你喜欢

  • 三饷

    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

  • 佛山团练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利用团练形式组成的反侵略武装团体。1857年12月(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广州附近各乡义勇奋起自卫,三元里一带九十六村联合南海、番禺等县绅民在佛山镇

  • 萨尔浒战役

    明与后金间的著名战役。明万历四十六年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兴师伐明。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想一举消灭后金。左翼中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主力三

  • 金田起义

    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的武装起义。因爆发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故称金田起义。以紫荆山区为中心的拜上帝会组织, 到1849、1850年(道光二十九、三十年)间,已有会众万余,发展到与地主武

  • 梁犊起义

    后赵时戍卒起义。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石虎杀太子石宣,太子十万名卫士被发配凉州(冶今甘肃武威)戍边。其中一万余名自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向西北出发。第二年,这些满怀愤怒的士兵公推梁犊为首领,在雍城

  • 侨置郡县

    从八王之乱到西晋灭亡,中原地区有八十万人南迁。南迁人口,多以宗族或乡里关系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时称之为“侨人”。东晋朝廷为控制侨人,维护南迁的世族地主利益,遂在侨人居住集中地区设置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

  • 昆山军

    见“常胜军”。

  • 资政院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设置的中央咨议机构。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次年9月(八月)谕令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任命溥伦、孙家鼐为资政院总裁,主持筹备。1909年(宣统元年

  • 探马赤军

    蒙元时期军队的一种。“探马赤”一语,学界考释不同。有的认为来自突厥语“达摩支” (泛指达官),有的认为来自契丹语“挞马” (意为扈从官)。其成员,最初是从兀鲁兀惕、忙兀惕、弘吉刺、亦乞烈思、札刺儿等五

  • 升平社学

    指新建升平社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西北郊区一些爱国士绅建立的“纠合各乡居民团练自卫”为主旨的反侵略组织之一。社学起源于明代,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地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