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宸帖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氏其他书帖不同的是,此帖中于每篇文后,题有“右仿某人某碑”字样,这在董氏书迹中,是很少见的。有明柏乡吕氏本。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氏其他书帖不同的是,此帖中于每篇文后,题有“右仿某人某碑”字样,这在董氏书迹中,是很少见的。有明柏乡吕氏本。
三十卷。明徐常吉(生卒年不详)撰。徐常吉字士彰。万历十一年进士。官浙江按察司佥事。本书分二十四类。次序为先经、后子史,以及仙释之类。分门辑事,以类选词。每条之下的注释,为吴人陆伯元所作。
三十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明崇桢举人,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战败后退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行人。后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二卷。明任亭泰撰。生卒年未详。原书不著撰人名字,仅知其为任姓而己。题按察司副使江左张琮辑,监察御史郡人曹璘校正。首有正德十年(1515)湖广按察司佥事慈溪顾英序文。后有正德六年(1511)矩庵居士江东
十卷四十回。题“长安道人国清编次”,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书成于明末,作者当为与魏忠贤同时之明末人。该书为长篇小说,叙述明末宦官魏忠贤作恶多端和死后在阴间受审的故事。原刻本书首题识云:“长安道人与魏
一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撰。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巡视山西,驻骅五台山,高士奇以侍讲供奉内廷,扈从前往。本书即按日记其从京师至五台山沿途见闻。始于二月十二日,迄于三月初七日。凡山川古
八卷。明董嗣成(1560-1595)撰。董嗣成,字伯念。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除礼部主事,迁礼部员外郎。卒,年仅三十六岁。是集为董嗣成诗集。共八卷。尔其没后,其友茅维所编。
四卷。不著撰人姓氏。该书为奎章阁旧藏写本,版心墨印,字划工整,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个字,编首有集玉斋长方印。就其缮写装潢来看,估计应当是朝鲜李朝正祖在东宫时的讲本。该书以诗序列之编首,大旨皆宗《朱子集
十七卷。清聂镐敏撰。聂镐敏,生卒年不详。字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间进士,提督安徽学政,官浙州府知府。好程朱理学。由于《周易》产生于原始宗教,具有哲学的内容和卜筮外衣的双重特点,使后世的易学形成义理、象
①四十七卷。宋萧常撰。萧常,庐陵人,乡贡进士。宋初萧常的父亲萧寿明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帝魏黜蜀之意,欲为更定,著述未成而卒,萧常秉承父志作《续后汉书》。该书尊蜀汉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