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蕉

书蕉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此书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分上下二卷。上卷又分勿勿非匆匆、胎卵二族、相马、花刑、杨用修、颖慧、青岚帚、玉米田、胭脂虎、簏簌、禹穴、贾岛诗、山、见生树生、浮丘、盐、暇蟆、五漏、御史滩、护门草、扶竹、君迁树、、白鸟、庾杲之、玄的、萧子云、金枷、轻容、刺闺、木隅、李阳冰、精凿粹、流苏、餐玉法、越纽、万岁夜、摘瓜手、灭明、读书、醒酒石、苦乐龙、外国乞文、山、枳梖子、相思子、禽经、鸟有知、九福、刀笔铭椠、荒朝、平楚、宰我子贱、百兽、张去疾、不夜城、润家钱、吴钩、四皓、杨秉、鳄鱼、水梭花、朱丝栏、记里鼓、龙颔髯所织、驷马、挝鼓、连斤、韦绶、外色、百里洲、海棠香国、勿扱小纸书、执金吾、洞庭渔人、侵牟、三泉、果下马、要害、祈嗣、晁文元、酒海、弧箕服八十三个子目;下卷分梁萧思话、不动尊、与霹雳斗、筇竹杖、班竹杖、画记、萧结、管子注、珠子树、谦、文字、义帝、跳出、四季荷花、亥子之友、泥孩儿、庞安常、昆蹄、弓隆执明、琵琶峰、寿逸群、黄腰兽、大劫、山水、温公、秦结了、面缚、花九锡、盘古氏、黄拨沙、养花天、耗磨日、三浣、张李诗辨、瓜芋、调水符、君主、遵题格、李吉甫、成均、须女、廞、明驼、华岩洞、博物、汶南、枣昏、乡里、橘黄、梦命、买石碑、空桑、宠礼、容头过身、鹿、结须、六鹤堂、极庙、驰道、汉寿、芙蓉香、花妖、盆水如画、化益、骏狼、潮、左担、权务、华不注、邦、山名、律召调阳、殿试、胡苑、刘锜善射、四和香、功得水、知风草、函、涂林、汉隶、王宴、忠州木莲、龙钟竹、枝官、草木、聒帐、勾漏洞、八芳草、三叶、桐知正闰、月昔、地犬、奇偶、六庚、竹枝词、鱼米、白题滑、三罗、牵丝一百个子目。因所载十分庞杂,颇显得无有伦次,且部分内容均为习见者,此书仍不厌其烦地一一载录。有的则纯属抄摘他书内容,而又将原书名隐去,以成己出,如“泥孩儿”条等。有的甚至失于考证而出现纰漏,如以阚止为宰予、浑城为浑珹、陈正敏为陈所敏等。此书有《宝颜堂秘籍》(明万历本、民国石印本)、《啸园丛书》本等。1939年商务印书馆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1960年补印。

猜你喜欢

  • 赐姓始末

    一卷。明黄宗羲(1610-1695)撰。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冤死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成为东林子弟领袖、复社骨干,又曾受

  • 蜕私轩读经记

    三卷。姚永朴撰。姚有《经学举要》一卷、《群经考略》十五卷,详见《经学举要》、《群经考略》条。《脱私轩读经记》首有自序,又有吴汝纶的跋文,以及马其昶为之作的序文。卷一:《周易》《尚书》《诗》;卷二:《周

  • 学易记

    ①九卷。元李简撰。李简,《宋元学案》列《伊川续传内》,称字蒙斋,信都(今河北枣强东北)人,不知何据,四库馆臣谓:“简里贯未详。《自序》称己未岁承乏倅泰安,己未为延祐六年,盖仁宗时也”。此大误。李简《序

  • 墨子平议

    三卷。清俞樾(1821-1906)撰。樾字阴甫,又称曲园先生,浙江德清人。曾中道光进士,任翰林编修等职。著作有《诸子平议》、《诸子平议补录》等。《墨子平议》为《诸子平议》中的第四种,共三卷。在这部著作

  • 淮南子校勘记

    一卷。清汪文台(1796-1844)撰。文台有《十三经校勘记识语》,已著录。此书为文台读《淮南子》时,初录校语于简端,去世以后,由其子缮写校语示黄彭年,彭年命人详校,统一体例,刊附崇文书局本之后。由于

  • 莲龛集

    十六卷。清李来泰(?-1684)撰。李来泰,字仲章,号石台,临川(今属江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工部主事。提督江南学政,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试,列二等第一,授翰林院侍讲,

  • 定兴县志

    十二卷。清王锡璁纂修。王锡璁,山东黄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任定兴县知县后,即思续修县志,遂集邑人分路采摭,并参考旧志,终成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卷一绘图,卷二星野、疆域,卷三建置、祀

  • 孝经解赞

    一卷。吴韦昭(204-273)撰。清马国翰辑。韦昭又名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学者。著述有《博奕论》、《吴书》、《国语注》、《汉书音义》等。《孝经解赞》一卷,隋唐志均有记载,书已亡

  • 龙溪草堂集

    十卷。清王世睿(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王世睿,字道存,山东章丘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上海县知县。本集多是馆课之作。惟第九卷《金陵宦稿》中收有“八劝八戒”诗。不过,其诗意求通俗,太缺乏

  • 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

    五种,十九卷。明末清初万斯大(详见《仪礼商》)撰。万斯大不事科举,专攻经学,认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于诸经中尤长于《春秋》、《三礼》。《万充宗先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