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琐辨

仪礼琐辨

一卷。清常增撰。生卒年不详。江苏泰州(今江苏省中部)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聪慧过人,好学不倦,著有《一松楼文稿》、《竹叶山房外集》诸书。其传见于《续纂扬州府志文苑》,《艺文》有增所撰《仪礼琐辨》,就是此书。书的前面有常增作的自序,大义是:道光乙酉(1825年)二月,经过汤悔庵家,出示新刻《仪礼聚考》一编,携归披览,觉得不满意,急忙取出《仪礼注疏》、《仪礼经传通解》和吴中林《仪礼章句》这三本书,对其校正二十余条。次日,又与友人借来坊刻《仪礼》数种,对其略略地加以勘定,命名为《仪礼琐辨》。圣人之经,与天地并寿,不能妄加删减。今日帖括之业,近见汪氏《仪礼约编》,愈出愈陋,而且其名为“聚考”,察看其书,只是根据汪氏《约编》、《乡觉图》,都近似于今天所刻《仪礼精义》,颠倒更窜,抄以成帙,郑注贾疏并没有入目,怎么会有“聚考”?窃以童蒙束发授书,荒州偏邑,既然缺少贤师益友,道以正学,训诂毛郑贾礼之言,深以经术,英材变成俗士,本来已经十分可悲,加以此种书本一旦出现,后生茫无知识,很少有人不据为经传,必然导致承袭讹误,贻误匪浅,因此,不敢曲为之说。如杜颜之于左班,而献可替否,私下仿效吴缜之所为。首先有某叙《士冠礼》,大概是主者冠其子之礼至宿犹速也。前期以速之也辨,全部历举经文及注疏,对于《聚考》诸作,摘取其颠例,驳斥其妄陋。如指明戒宾为戒约,及爵色如今之天青各节,的确无可为解。(此本抄字,也有很多谬误,如误庶兄为庶儿之类。)是书附《元子四加解》一篇,则不只纠正《聚考》、《约编》之误,以为四加为王肃私定《家语》增窜者,因此指出邾隐公大丧问冠,义不可通。然而,《曾子问》经说,如果将冠子,而未到期日,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杂记》说,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虽然并非本人。这是因丧而冠子,古礼也有这种情况。是书又历引年岁证据,来证明王肃之伪定。但是,自南北朝以来,已经沿用四加之说,魏孝文曾经下诏申明,贾疏以后,迄于宋明,也很少听说有驳正者,这似乎不能因为一人而改变疏解相沿之说。又有拜脯非拜子辨,认为拜脯即拜子,似乎有独特解释。以适长子代父承祖,因此,其礼与众子不同。按:《仪礼·丧服》,母为长子斩衰,而子于父在则为母期,使于今代,而制定此礼,必将议为悖戾颠倒。然而,就尊重古礼俗而言,则拜子也不能看作大异。常氏是书,在立言发论方面,多不雅驯,但是,在论四加各节,则非研究已久者不能做到,确实无可厚非。是书有道光十六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台学源流

    七卷。金贲亨(生卒不详)撰。金贲亨,初冒高姓,明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题名碑中的高贲亨即是金贲亨,字汝白,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人,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台学源流》之“台”,即台州,该书是叙录台州先

  • 望云楼集帖

    六卷。清谢恭铭辑。此帖收元人书二卷,明人书二卷,清人书二卷。元人为赵孟頫书《汲黯传》、《盘谷序》、《后出诗表》、《归田赋》四种。鲜于伯几、张贞居、吴仲圭、郭天锡、饶介诸家皆精。明人书为杨士奇、于谦、萧

  • 北地傅氏遗书

    五种,六卷。民国张鹏一(详见《关陇丛书》)编。该书收傅干、傅巽、傅嘏、傅玄、傅咸五人著作。傅干,汉代人。傅巽为三国魏时人。傅嘏(209-255),三国魏时哲学家,字兰石。傅玄(217-278),详见《

  • 离骚中正

    (无卷数)。清林仲懿(生卒年不详)撰。林仲懿,字山甫,栖霞(今山东栖霞)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至铜陵知县。卷首有《读离骚管见》数则。本书评屈原作品以儒家正统观点为标准,称屈原作品以执中为宗

  • 六艺流别

    二十卷。明黄佐(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此书采摭汉魏以后之诗文,悉以六经统领。将诗分流五种,其别为二十一种;《书》分流八种,其别四十九种;

  • 三家兵法

    见《汪氏兵学三书》。

  • 倚红楼诗草

    一卷。清潘淑正撰。潘淑正,生卒年不详,字云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潘鹤龄之女,上虞连芳之妻。此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枕湖楼藏版刊本。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书后有潘淑正之子连葆谦所作的跋语,共收四十

  • 太岳集

    四十六卷。明张居正(1525-1582)撰。张居正江陵(今湖北)人,其生平详见《书经直解》条。此集共四十六卷。皆文无诗。神宗初年张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文章本非所长。集中奏疏、启札最多,

  • 万年统纪

    十二卷。不著撰者姓名。但书中所引明代诸书,皆称“皇明”二字。可见为明人所撰无疑。首纪历代帝王,不以时代为序,而以年数列先后。由初生至四万五千六百岁止为第一卷。次纪孔子诞生至七十二岁止为第二卷。以下载历

  • 说文正字

    二卷。清王石华、孙凤卿同撰。王、孙二氏之生平未详。是书依《说文》字部,写为正字,并附古文篆籀,或字之变体。去掉徐铉所增之字,分为上下两卷。其于文字源流,叙述简明,可使学者循览易了。不失为小学之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