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伊尹书

伊尹书

一卷。传说商伊尹(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生卒年不详)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清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道光进士,官至陇州知州,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收佚书五百九十四种。其中道家类有:《伊尹书》、《辛甲书》、《老莱子》、《黔娄子》、《公子牟子》、《田子》、《郑长者书》、《任子道论》、《唐子》、《苏子》、《陆子》、《符子》、《幽求子》、·《孙子》、《少子》、《夷夏论》等各一卷。传说马国翰是取山阴人章宗元未完之稿改序而付刻。所辑《伊尹书》,原题商伊挚撰。伊挚,一说姓伊名挚,字尹。通说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今从通说,作伊尹。传说伊尹出身于奴隶,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又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三王。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制度,不理国政,被他放逐,几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丁沃时。一说仲仁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关于伊尹其名号的传说许多,曾有伊挚、阿衡、伊子、依伯、依公、猗衡、太阿、元圣、小臣、小子等。或以官称、或以名称、或以谦称而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类著录《伊尹说》二十七篇,其注说:“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汉书·艺文志》所录《伊尹》及《伊尹说》亡佚已久,马国翰从《逸周书》、《吕氏春秋》、《七略》、《别录》、《尸子》、《说苑》、《齐民要术》等书中辑录十一节,其中有篇目可考的为《四方令》、《本味》、《先己》、《九主》、《区田》等五篇,其余都入杂篇,合为一卷。其所录之文是道家《伊尹》还是小说家《伊尹说》混杂难辨,无从分析,许多内容近似杂家。例如其所录《四方令》载记的是伊尹遵照汤的旨意,令四方诸侯之国以当地所产之物作贡品。其内容多不类道家诸说,而马国翰仍依《汉书》入道家未免失当。后世学者对此书真伪及成书年代聚讼颇多,但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权谋之士伪托之作。书中所言,多为治国方略、典章制度,又讲道德仁义以正天下等。清代严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常引其说。说明此书所谈虽与道家之说相去甚远,但也多有可取之处,更不失为古典要籍。现存清《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种榆仙馆诗钞

    二卷。清陈鸿寿(1768-1822)撰。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官至江南海防同知。善古隶、工画及铁笔。宜兴素产砂壶,制作精巧,陈鸿寿在此地为官,辨别砂质创制新样,并自制

  • 甘泉乡人稿

    二十四卷。《余稿》二卷。清钱泰吉(1791-1863)撰。《年谱》一卷,钱应溥撰。钱泰吉,字辅宜,号警石,又号深庐先生,江苏嘉兴人;钱应溥系钱泰吉之子。钱泰吉以廪贡为海宁州训导近三十年,与其兄仪吉(号

  • 蘉古介书

    无卷数。明黄禺金(生卒年不详)、邵暗生(生卒年不详)编。二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分作前后二集,前集收书十五种,即丰坊之《大学古本》一卷、《大学石经古本》一卷、《伪三坟》(一名为《古三坟》)一卷,晋郭璞

  • 小学初告

    六卷。近代孙文昱(其生平未详)撰。文昱字季虞,湖南湘阴人。是书系小学的入门书。首以《文字声音训诂总论》起,末以《文字声音训诂结论》止,中以训诂、文字、声音为类。训诂从《尔雅》起,先述《尔雅》的成书,次

  • 古文尚书辨

    八卷。清谢庭兰撰。谢庭兰字湘谷,江苏丹徒人。有清一代攻击东晋伪《古文尚书》者固然不少,为其辩护者也很多,但辩护者也大都以卫道士自居,而谢庭兰则在为《古文尚书》辩护时得罪时君,故获罪。他在“自序”说:“

  • 大学古本

    ① 一卷。大学述 一卷。大学述问 一卷。明许孚远撰。孚远字孟中,号敬庵,明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有《敬和堂集》。是书首有自序。其说殆近于禅悟,故其释“致知格物”,谓知即明德之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

  • 内务府掌仪司现行则例

    四卷。不著撰人名氏,亦无编纂年月。但据书中所载推断,当成于同治年间。是书第一卷为建设公廨,额定员役、备阅祝文、殿内燃香、宫内设乐、筵宴、筵棹、奉先殿大祭、先蚕坛等各项,第二卷为坤宁宫祭神事例、寿皇殿事

  • 建隆寺志略

    十卷。清释昌立纂辑。史椿龄、陈寓泰编次。释昌立,号小支者,道光间建隆寺僧。史椿龄,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人,陈寓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建隆,宋太祖开国年号,太祖平李重进于扬州,即在驻地建寺,并以建

  • 儿笘录

    四卷。清俞樾撰。参见《群经平议》。此编是俞樾校读《说文》的笔录。俞氏自序云:“然许君生东汉时,去圣久远,于古人造字本意,未必尽得而传。至于今则错乱遗夺,亦所不免。善乎顾亭林先生之言曰:‘取其大而弃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