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

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虽仅一卷,却是徐氏历时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并非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为救误而作。“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无定”,而当时随证立方,原无定序,因此,他的《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便于人们按证以求方,不必循经以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元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当时,人们对于《伤寒论》众说纷纭,然对于仲景原著的六经辨证是别具见解的,而徐氏之说虽未必尽符仲景原书之意,但却颇有独创性,如该书中“大青龙汤”条“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此汤主之。”徐氏注:“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痛,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痛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又如,“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徐氏认为汗出者乃发汗后汗出不止,非因伤寒而自汗。此书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见解独特,颇受医家欢迎。书末附六经脉法,论正证之外又论别证、变证,附以刺法。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光绪四年(1878)扫叶山房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词林万选

    四卷。明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他与何景明等为友,但于诗文主清新,不受七子影响。重视民间文学,学识广博,著作有一百多种

  • 汶上县志

    八卷。明粟可仕修,檀芳邃、王命新纂。粟可仕,任丘县人,举人出身,万历三十六年(1608)任汶上县知县。檀芳邃,邑人,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王命新,邑人,历任南京尚宝寺卿。万历三十六年,粟可仕宰汶上县

  • 空际格致

    二卷。明时西洋人高一志撰。高一志(?-1640),意大利人。字则圣,初名王丰肃,耶稣教传教士,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来中国,万历四十四年(1616)沈兴大狱,高一志被捕,出狱后始改今名。崇祯十三

  • 苏山选集

    七卷。明陈柏(约1565前后在世)撰。生平详见《苏山集》(辞目)。是集为福建莆田黄谦选定。凡七卷。诗四卷、文三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卷,恐传写之误。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 禹贡解

    八卷。清晏斯盛(详见《楚蒙山房易经解》)撰。《禹贡解》一书,于《禹贡》诸家注解中多取清胡渭《禹贡锥指》,而又变易其体例。其中某些条目考辨亦颇精密。但大多是因袭胡渭之说而附益之。对胡渭之误,亦不能加以纠

  • 黄黔阳遗诗钞

    一卷。清黄忠浩(1859-1911)撰。黄忠浩,字泽生,湖南黔阳人,光绪优贡。官至广西右江镇总兵署四川提督。好经世致用之学,尤通兵法。著有《黄黔阳遗诗钞》。此集为黄忠浩卒后由其门人孙冀预采掇残稿编成付

  • 槐庐丛书

    五编,四十六种,二百三十四卷。清朱记荣编。朱记荣字懋之,江苏吴县人。藏书极多,曾按类编排古籍,成《经学丛书》、《金石丛书》、又汇辑清代考据家著作,编成《槐庐丛书》,对古籍整理有很大贡献。此丛书所收著作

  • 济阳县续志

    八卷。清解元才修,邢其谏纂。解元才,山西朔州籍,江西吉水人。出身进士,顺治四年(1647)任济阳知县,后升户部主事。邢其谏字艾高,邑人,泰昌年间贡生,官至知州,邑之耆硕。按济阳县志,创修于明成化邑令张

  • 篇韵贯珠集

    一卷。明释真空撰。真空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是书八门,皆编为歌诀。一曰《五音篇首歌诀》,二曰《五音借部免疑海底金》,三曰《检五音篇海捷法总目》,四曰《贴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捷法》,五曰《订四声集韵卷

  • 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麻知几等记补。一说为十四卷。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人。南宋兴定年间(1217-1222)召补太医,不久辞去。于学术远取于《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