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全唐诗

全唐诗

九百卷。清曹寅(1658-1712)、彭定求(1654-1719)等十人奉旨编纂。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人,曹雪芹祖父,官至通政使,著有《楝亭诗词钞》等。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南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翰林侍讲等职,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等。《全唐诗》又称《御定全唐诗》。系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敕编纂的唐五代诗歌总集。凡九百卷。共收录唐五代三百五十余年间诗作达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有全唐五代词),诗人凡二千二百余家。其中,卷一至卷九,为帝王、后妃、宗室诸王、公主宫嫔的作品;卷十至卷二十九,为乐府诗(不包括新乐府);卷三十至卷七百八十四,为历朝诗,依时代顺序编次;卷七百八十五至卷七百八十七,是无姓氏可考者之诗;之后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语、谣、古辞、词等。全书对可以考稽的作者,大都附有小传,并间有校文、注释、考订字句异同等文字,虽比较简略,但亦为读者了解诗人,提供可靠的佐证。由于《全唐诗》是以胡震亨《唐音统笺》、季振宣《唐诗》为底本,加以补苴而成。而胡、季二书学术价值均很高,为《全唐诗》的编纂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不仅基本上汇集了唐代诗歌,而且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但因为成书仓促,及编纂时客观条件所限,使《全唐诗》亦存在漏收、误收、编次不当、作品重出、小传中多有讹误等局限,大大降低了其学术价值。《全唐诗》最早版本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凡一百二十册。又有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石印本,共四函。最通行为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是据扬州诗局本校点重印,除断句外,书末还附有作者索引及乾隆《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的日本河世宁编《全唐诗逸》三卷。1979年新版的《点校说明》列举了不少例证,指出《全唐诗》的舛误,也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历国传

    四卷。北凉释法盛(生卒不详)撰。法盛,高昌国人,曾经游西域,遍历诸国。“能梵书,备诸国语”。所作《历国传》一书,有称为《法盛历诸国传》,约亡佚于唐宋之际。所记内容多为西域佛事。其卷题名《隋书经籍志》、

  • 事类赋

    三十卷。初名《一字题赋》。北宋吴淑(947-1002)编撰。吴淑,字正仪。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纯静俊爽,思维敏捷,并善书法。初仕南唐为内史。归宋后,以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与修《太平御览》、《太

  • 经义录

    六卷。清张维屏撰。维屏字子树,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二甲进士,官至湖北黄梅知县。此书大率引先儒成说,或附己见,或否。引毛奇龄说居多,当是其服膺所在。所论断多未当,而采摭亦浅陋。卷五录杨椿《周礼考》一篇,

  • 周易窥余

    十五卷。郑刚中(1088-1154)撰。郑刚中,字亨仲,两宋之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著有《周易窥余》十五卷、《大易赋》一篇、《北山集》、《经史专音》、《西征道里记》等书。精于《易》学,说经颇有新

  • 闽粤巡视纪略

    六卷。清杜臻(?-1703)撰。杜臻,字肇余,号慕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述除本书外,还有《经纬堂集》、《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

  • 学术辨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条。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

  • 唐雅

    二十六卷。明张之象(1507-1587)辑。张之象字玄超,一字月鹿,号王屋山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是书取武德-开元间唐代君臣唱酬之作二千余篇,其中选帝王七人,公卿一百六十八

  • 诸子平议续录

    二十卷。清俞樾著,李天根辑。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俞氏博览群书,所作札记甚多,《诸子平议》辑十五种之札记,另有数十种散见于《俞楼杂纂》、《曲园杂纂》、《著书余料》、《读书余录》等,李天根氏遂

  • 尚书今古文考证

    七卷。清庄述祖撰。庄述祖字葆琛,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本书未被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编》收入,可能与本书不够精审有关。本书对《尚书》之今、古文虽作多方考证,然其可取之

  • 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梁诗正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十三年(1735年)以母忧归。高宗即位,召南书房行走。乾隆三年(1738年)补侍讲学士,累迁户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