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

二卷。传本卷首有署名宋司马光的序文,过去很多人认为本书为司马光所作,宋董南一《切韵指掌图序》云:“图盖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所述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切韵指掌图》,宋司马光撰。其‘检例’一卷,则元邵光祖所补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等韵之传于今者,以此书为最古。”明桑绍良《青郊杂著》、清周赟《山门新语》、莫友芝《韵学源流》等则怀疑此书是托名之作。清人邹特夫、陈澧主张是南宋杨中修的作品,此说亦无确证。此书作者尚属疑问,大约是南宋人所作,且晚于《四声等子》。赵荫棠《等韵源流》谓是书“是淳熙三年(1176)以后与嘉泰三年(1203)以前的产物。”《指掌图》也列二十图,使用三十六字母,表面上和《四声等子》是一致的,但实质上区别颇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指掌图》三十六字母排成三十六行,每行一母,改变了《韵镜》、《等子》排成二十三行传统。三十六母的顺序与《七音略》相同,以“影”、“晓”、“匣”、“喻”为次,与《等子》不同。清陈澧《切韵考·外篇》云:“《切韵指掌图》影晓匣喻四母次第殊谬,不知喻母为影母之浊,《四声等子》、《五音集韵》、《切韵指南》皆以晓匣影喻为次,则影喻清浊相配不误。然以晓厘在前亦非,影喻是发声,晓匣是送声也。”韵母方面,《指掌图》一声包四等,改变了《等子》一等包四声作法,恢复了早期韵图传统。(二)《指掌图》不立韵摄名目。《等子》虽分十六摄,但宕与江,曾与梗,果与假相并,实际只有十三摄。《指掌图》实际上也是宕与江,曾与梗,果与假不分,所以用摄来衡量,也只有十三摄。(三)《指掌图》对《切韵》韵部的归并与《等子》大同小异,区别有以下几点:(1)对江韵的处理不同。《等子》把江韵的帮见组字与阳韵的庄组字排在一起,定为开口二等;把江韵其他声母字,即知、庄组和来母字另排一图,定为合口二等。《指掌图》则把江韵字一律定为合口,和阳唐合口字排在一起。(2)对支之两韵开口精组字的处理不同。《韵镜》、《等子》等都把这些字排在三等,而《指掌图》则改排在一等。可能这些字的韵母近于l音,后来《中原音韵》即别设一个支思韵。(3)《指掌图》把止蟹两摄的字重新划分,打破了摄的界限。它把蟹摄齐祭两韵的开口字和止摄支脂之微四韵的开口字排在一起。把蟹摄一等灰韵、四等齐韵的合口字,与止摄支脂之微的合口字排在一起。《指掌图》的改动,说明齐祭灰等韵已变细。(4)《指掌图》把许多原来的三等字列入四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三等韵与四等韵并列,看来,三四等的界限已渐消失。这些不同之点,表现出《指掌图》的革新精神,其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颇为接近。因此这部韵图对后代韵书韵图影响很大,流传十分广泛。《四库全书》著录之永乐大典本附“检例”一卷,云元邵光祖所补正。《四库全书提要》云:“光祖字宏道,自称洛邑人,其始末未详。考《江南通志·儒林传》载元邵光祖字宏道,吴人。研精经传,讲习垂三十年。通《三经》,所著有《尚书集义》,当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欤?据王行后序作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称其殁已数年,则元之遗民,入明尚在者也。”《切韵指掌图》有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刊本、《永乐大典》本(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川严氏复加刊印,是为《音韵学丛书》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宋本(光绪九年刊)、丰城熊氏旧补史堂本(宣统二年刊)、张海鹏《墨海金壶》本(收入《丛书集成》)、《十万卷楼丛书》本等。各本列字有出入,同文书局等本尚有缺页,《音韵学丛书》本较精。

猜你喜欢

  • 选声集

    三卷。附《词韵简》一卷。清吴绮(1619-1694)撰。吴绮生平详见《岭南风物纪》(辞目)。本集共三卷,其中小令、中调、长调各一卷。所录皆五代、宋人之词,标举平仄以为式。其字旁加方框者皆可平可仄之字,

  • 道乡集

    四十卷。宋邹浩(1060-1111)撰。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为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时,为右正言,累上疏数章惇之不忠,于是

  • 说文谐声孳生述

    二十卷。清陈立(1809-1869)撰。陈立字卓人,号默斋,句容(今属江苏)人。道光间进士,官至云南曲靖知府。受业于凌曙、刘文淇之门,著作尚有《公羊义疏》、《句溪杂著》、《白虎通疏证》等。是书乃刺取《

  • 木钟台集

    无卷数。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此编共收唐枢所著理学之书二十九种,即《礼元剩语》一卷、《真谈》一卷、《一庵语录》一卷、《游录》一卷、《周礼因论》一卷、《因领录》一卷、《三一测》一卷、《咨言》一

  • 东西学书录

    三卷。清徐维则撰。徐维则,生平不详。此目成于1899年,蔡元培作序,分类体系基本仿照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计分史志、政治法律、学校、交涉、兵制、农政、矿务、工艺、商务、船政、格致总、算学、重学、军学

  • 泥封印古录

    一卷。清刘次瑶编撰。刘次瑶,与刘喜海同时,其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湫漻斋丛书本,一卷。录泥封印二百余件,大都为刘喜海、陈介祺两家所藏的拓本。泥封(即封泥),各著作家普遍认为,是古代公私简牍或物件,用麻丝等

  • 西楼记

    清袁于令(1599-1674)撰。袁于令,原名韫玉,字令昭,又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早年居住苏州因果巷,因一妓女事,被除名学籍。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渡江,苏

  • 诗式

    一卷。唐释皎然(约760前后在世)撰。生平见《抒山集》(辞目)。此集前半部总论诗法,其后则以“十九字”为诗体分类,以“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五格来论诗。

  • 净心诫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

  • 四书字迹核

    一卷。清陈瑶宾录。是书专究字迹,虽属无关紧要,但默识者每多混淆。如“后”勿误为“後”,“壹”勿误为“一”,“揜”勿误为“掩”。又如“期”与“朞”,“”与“饥”不可互易。又如“唯”即“惟”,而《孟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