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四卷,《医方论》四卷。清费伯雄(生卒年不详)撰。费伯雄字晋卿,孟诃(今属江苏)人。五世业医,少年时攻举子业,无所成,遂弃儒从医。究心于《灵枢》、《素问》诸书,遍览张仲景以下的诸家名医著述,医术日精。咸丰、同治年间,医名大振,远近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费氏对伤劳、中风、咳嗽、痰饮、痿痹、胀、诸痛等慢性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医疗上他认为常病多,奇疾少。治当戒偏戒杂,宜采“和法”、“缓治”。认为李东垣补阳、朱丹溪滋阴,开两大法门。但升麻、柴胡、知母、黄柏却不是可以常用的药物,建议后人“但师其温补脾胃及壮水养法可也”,却不取含以上四药的方剂。从这种思想出发,费氏自制许多平和的方剂,如治疗肺痨的益气补肺汤,治疗痰饮的桂术二陈汤,治疗骨痿的滋阴补髓汤等。费氏又十分重视食物疗法。道光年间,曾两次应召入宫廷治病。第一次治道光皇太后肺痈有效,获赐扁额曰“是活国手”。第二次治道光皇帝失音获愈,获赐联一幅:“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救世,一路福星”。著有《食鉴本草》、《费氏全集》、《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悟》等书。《医醇剩义》一书为费氏力作,自谓“一生精力尽在《医醇》一书”。原为二十四卷,分为六门。咸丰年间,此书坊刻定本及家藏副本尽毁于战火。费氏避难异地,又“因左眼病废,艰于步履,坐卧一室,益复无聊”,遂追忆《医醇》内容,随笔录出,所得不及原书十之二三,改题书名为《医醇剩义》,四卷,共九万九千字,刊于同治二年(1863)。后人将此书卷一中的脉学内容另成内容,名《晋卿脉法》。此书以察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领,施治之下又分理(医理)、法(治法)、意(“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三层。列述脉法、风、寒、暑、湿、燥、火、劳伤、脑漏、鼻衄、咳嗽、痰饮、结胸、黄疸、三消、痿、痹、胀、下利等病证。费氏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强调要善于学习前人经验,主张据证辨通,先论病证,次列自拟效方,后附诸家验方,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颇有启发。此书为费氏数十年业医心得,立意执简驭繁,补偏救弊,使“后学一归醇正”。此书有单行本,光绪十四年(1888)扫叶山房藏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医方论》为据汪昂《医方集解》所列方剂,逐方予以评述。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书中不收汪昂《医方集解》中各方的主治与注文。对汪氏选用不当之方提出批评。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于后世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单行本,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上述二书有合订本《费伯雄医书二种》本、同治四年(1865)耕心堂刻本、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1917年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猜你喜欢

  • 重修昭化县志

    四十八卷,清张昭龄纂修。张昭龄,津门人,举人,曾任昭化县知县。昭化旧无志,康熙年间邑贡生吴包符创始纂辑。乾隆五十年(1785)邑令湖北李元谓包符不文,工于附会,更为考核,援陆稼书及康对山、范石湖、杨升

  • 粤草

    十卷。《蜀草》七卷。明郭子章(约1585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撰。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衣生。江西泰和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广东潮州知府等。因平扬应在叛有功,官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 西园遗稿

    不分卷。明汪茂槐编。汪茂槐,字迁植,安徽绩溪人。生卒不详。以岁贡授河南宜阳主薄。是编一《康范诗集》,宋汪晫撰。二《北游诗集》,宋汪梦斗撰。茂槐为二人裔孙,复合而刻之。“西园”者为汪氏所居里名。后有外集

  • 孝经古今文传注辑论

    一卷。清吴大廷撰。吴大廷字桐云,湖南沅陵人。咸丰五年举人,官至台湾道。吴大廷认为,孝经古文、今文只是在文字的增减、章句的分合上所传略有不同,而大义原本一样。于是依照吴隆元孝经之本的体例,对所集唐玄宗、

  • 烟花债

    一卷。清崔应阶(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崔应阶,字吉升,号拙圃,别号研露楼主人,湖北江夏(今武汉)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山东布政使,不久迁山东巡抚,乾隆三十二年(1767)调浙闽总督。有杂剧

  • 文典类涵

    见《五经类编》。

  • 朱子礼纂

    五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原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在官以清勤自律,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为陈鹏年辨诬,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救方苞

  • 左传经例长编

    不分卷。清廖平(详见《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撰。廖平是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著述很多。此书为稿本,用红格竹纸抄写,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小注双行,字数同。书法工整,点画不苟。封面左方有红签题

  • 述德堂小楷集刻

    四卷。清钱泳辑。此帖是其所摹晋唐及宋元人小楷。第一卷《洛神赋》《十三行》及明清人题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中王献之《十三行》乃宋拓至佳之本,可惜钱泳双钩摹之,未免有钝滞之处。第二册,《长寿王品迦释

  • 清语摘钞四种

    四卷。无著撰人姓名。前后亦无序跋。有二家刻本,皆刻于光绪十五年。即京坊聚珍堂刻本,三槐堂刻本。京坊聚珍堂刻本较好。聚珍堂本有“玉森之印”,“松坪”二枚印章。不知是撰者名、字否。本书分衙署名目,官衔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