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存

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清胡煦(1655-1736)撰。胡煦字晓沧,号紫弦,河南光山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任《周易折中》分纂,又与修《卜筮精蕴》、《卜筮汇义》。此书原本一百八十卷。其中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以解释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以解释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称为“首传”。共九十卷,作为《周易函书》正集。另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作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为卷帙浩繁,难以刻写,便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取名为《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刻印行,取名为“续集”。均为胡煦手订。其“正集”原本,胡煦门人李学裕想为其校刊,携其稿去,恰学裕病卒,便散佚。其后“别集”“续集”板一并漫漶不清,其子季堂重新校订。因为正集没有刊行,续集之名也无所缘起,况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便是删节取自“正集”要语,非别有所增,不可把它视为续集,而别集内的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大概因为正集已散佚,其要义仅存于此。又以《续约旨》二卷,按《篝灯约旨》原目,分别附在各篇之内,合为《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作为别集,其释经文十八卷,仍名为“约注”。共为五十二卷。此书说《易》大体斟酌于汉学与宋学之间,与朱熹《本义》颇有异同。收入《四库全书》,有乾隆癸巳胡氏刊本、康熙雍正间葆璞堂初刻本。

猜你喜欢

  • 元盖副草

    二十卷。明吴家竳撰。吴家竳,字翁晋,浙江孝丰(今安吉)人。生卒年不详。官南京光禄寺典薄,累迁云南通判。吴家竳素与吴应竳、臧懋循游,故是集之序,为是应晹撰写而臧懋循书之。其称“元盖副草”者,应晹序谓元盖

  • 秘笈新书

    十三卷。别集三卷。明吴道南(生卒年不详)编。吴道南著有《河渠志》。本书自序以为本谢枋得未及付梓之书,为之增补。但所载皆职官故实,故标题有簪缨必用字。别集首卷为君道、二卷、三卷为类姓,割裂琐碎。多有挂漏

  • 解颐新语

    八卷。明皇甫汸(1497-1582)撰。其生平详见《百泉子续论》辞目。是编皆为其说诗之语,分为“叙论”、“述事”、“考证”、“诠藻”、“矜赏”、“遗误”、“讥评”、“杂记”等八门。自称匡鼎说诗,人为解

  • 竹斋诗余

    一卷。宋黄机撰。黄机字几仲,又字几叔,号竹斋。东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据词中所注,有“时欲之官永兴”语,大抵亦尝仕宦于州郡,但不知为何官。其游踪多在吴、楚之间,而与岳总干以长调唱酬为多。岳总干

  • 周礼疑义

    十九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是书原为四十四卷,乃吴氏《三礼疑义》之第一部,今缺四至二十八卷。其体例首列经文,

  • 湖山集

    十卷。宋吴芾(1104-1183)撰。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迁秘书省正字,以不附秦桧劾罢。后除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孝宗即位,累迁礼部侍郎,以

  • 即墨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尤淑孝修,李元正纂。尤淑孝字孟仁,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九年(1754)任即墨知县。李元正,邑人。尤淑孝到任后,周览疆域,博考庶政。因索邑乘参阅,见其断简残篇,

  • 说文字通

    十四卷。清高翔麟撰。高氏生平著述,见《说文经典字释》。是书就许书有见于他书的某即为今某字加以援引诠释,所谓“字通”指许书中某字与今某字相通。高氏为钱大昕之门人,所述皆本师承。如卷二引钱氏曰:“《说文》

  • 湖上草堂诗

    一卷。清朱崇道(约1730年前后在世)撰。朱崇道字带存,崇勋之弟,历城(今山东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崇道工诗,著有《湖上草堂诗》。寥寥数篇,不成卷帙。其诗价值不高,故无诗名。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

  • 公羊穀梁春秋合编附注疏纂

    十二卷。明朱泰贞(详见《礼记意评》)撰。泰贞通《礼》经及《春秋》。该书前附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及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作者认为《公羊》《穀梁》二传对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各有所阐发,如果能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