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集注

周易集注

十一卷。图说一卷。清王琬撰。王琬渭南人。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自序说,“年八十有一,盖积一生之力为之也。”其论来知德将太极图列于河图前,所图黑白各半,明是阴阳,不得谓之太极。说洛书于画卦无关,《系辞》并举图书,就象并举耆龟二法一样,只不过是顺便讲的。论伏羲八卦次序以及六十四卦次序,并改邵子的右阳左阴而为左阳右阴,以合于逆数。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既有圆图,则方图可以不作。论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节,不能当作“乾坤六子”一节。论羲、文二图并无对待流行之分,不过一明二气,一明五行。论易有太极一节,即生蓍之数,观不言天地万物有太极,而言易有太极,可得其旨。论来知德所谓错卦,即横反对卦,所谓综卦,即竖反对卦,不必添立名目。论本义筮仪第一变归奇之策,通挂一数,不五则九,二三变去第一变所挂之一而不用,只在本数策中挂一策,仍复合而通数其奇,因此四八与初之五九不同。来知德说第一变不通挂一数,所见为是。但是说二三变并不挂一,则少象三一营,只三营而非四营。惟第一变挂一而归奇,不必通挂一数,二三变即用第一变所挂之一而归奇,也不必通挂一数,这都是不四则八,无所谓不五则九。其大旨虽然也纠绕图学,但所说均自出新意,也可备一解。只有以十翼兼象辞、爻辞数之,未免于古无稽。其解经也都敷衍成文,殊乏精义。盖所注意只在图说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十六卷。明来知德(生卒年不详)撰。知德字矣鲜,梁山(今四川梁平)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事迹见《明史·儒林传》。知德自乡举之后,即移居万县深山中,精思易理,历二十九年而成是书。其立说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错者阴阳对错,综者一上一下。其论错有四正错,有四隅错;论综有四正综,有四隅综,有以正综隅,有以隅综正。其论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训本卦本爻正意。是书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然上下经各十八卦本之旧说,而所说中爻之象亦即汉以来互体之法,知德唯专明斯义较先儒为详细而已。因其在自序中唯我独尊,故后人对是书褒贬不一。是书收入《四库全书》,有明万历张之厚刻本,万历三十八年张惟任刻本,康熙二十七年(1688)崔华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亦收入。

猜你喜欢

  • 二酉园诗集

    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明陈文烛(1535-?)撰。陈文烛,字玉叔,湖北沔阳人,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是集分为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

  • 老子点勘

    三卷。清吴汝纶(详见《尚书故》)撰。古来研究《老子》的学者,或训诂释字,或注经解词,各有侧重;各家注本或依河上公本,或依王弼注本,或依其它注本,所依版本各不相同。吴汝纶撰《老子点勘》,大体依河上公注本

  • 夏小正传笺

    一卷。清沈秉成(生卒年不详)撰。沈秉成,字仲夏,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此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正其官翰林时。沈氏自谓“《夏小正》自六朝以来已别行;宋政

  • 冤魂志

    见《还冤志》。

  • 十三经字辨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

  • 玉洞藏书

    四卷。明李堪(生卒年不详)撰。李堪,号楚愚,应城(今属湖北英城市)人。撰有《玉洞藏书》四卷。此书卷首有何思沛序,称李堪屡失利于棘闱,常为诸生,说明不得其志。此书约成于万历壬子(1612)年,前二卷取宋

  • 季汉五志

    十二卷。清王复礼撰。王复礼字需人,号草堂,仁和人。性孝友,著述颇多,有《武夷九曲志》、《王子定论》、《家礼辨定》。王复礼认为《三国志》中昭烈帝刘备止于作传,而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传也过于简略

  • 最乐亭诗草

    二卷。朱福清(约1924前后在世)撰。朱福清字仙槎,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宣统元年(1909)荐举孝廉方正,未应廷试,在邑中赈务及它善举。筑最乐亭于月湖之滨,吟啸其中,怡然自得,为诗清微澹远,真趣盎

  • 德星堂集

    十五卷。清许汝霖(?-1720)撰。许汝霖,字时庵,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历赞善,督江南学政,时称得士。累迁礼部尚书,致仕归,读书教徒以终。许汝霖,性孝友,行谨饬,工诗文,是集有文

  • 三经谊诂

    不分卷。近人马其昶(详见《毛诗学》)撰。书名所题三经,指《孝经》《大学》《中庸》。在自序中称,圣人之道“莫切于《孝经》,莫辨于《大学》,莫邃于《中庸》。”郑玄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马其昶谓非孔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