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敦煌本今字《尚书》残卷三,甲卷为《尧典》,乙卷为《禹贡》,两篇都残缺不全。丙卷为《周书》,今存残卷从《多方》起,至《立政》后题而止。甲、乙两卷都是唐高宗以前的写本,丙卷“基”字缺笔,可以肯定是唐玄宗时的写本,卷内几乎没有古字,全为唐代楷书抄写。但这些唐代今字《尚书》都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卫包尚未改定古文《尚书》为今文《尚书》以前的古卷。这说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前,就已经有唐代楷书抄写的《尚书》存在了。清代学者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自范宁始,宁自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阮氏所言极是。当西汉时期从孔壁中得到古籀文《尚书》时,孔安国尚以今文读之,因汉人多不识古籀故也。从六朝至隋,中国字体亦由隶书向楷书演化,人们也渐不识隶书之体,故唐玄宗天宝三年方诏令卫包改隶古为楷书,这也是经典传授的必然规律。这三卷《尚书》中之文字,既不同于唐以前之古字,也不尽与唐代楷书相同,大概为天宝以前民间私改古文《尚书》为今文时的抄本。它的出现,对于人们研究《尚书》在传授过程中字体的变化,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唐代今字《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今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鹅浦集

    六卷。清朱怀朴(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朱怀朴字素仔,历城(山东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诸生,工诗,著有《鹅浦集》。是集凡六卷,其诗风格近宋人,但摹拟太重。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大学古本旁注

    一卷。明王守仁(1472-1528)撰。守仁字伯安,绍兴余姚(今属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其学称“阳明学”或“王学”,著有《王文成公全书》。《大学》一书载于《礼记》。唐以前未

  • 易学节解

    五卷。清丁泽安撰。丁泽安字勉初,贵州贵阳人。作者认为对于周易的注释不能强为,能解则解。如果不能解却要任意穿凿,就会违背易旨,对周易研究毫无益处。因此丁氏专取诸家解易有未尽或没有解释者,节取注释。其书多

  • 满汉合璧朱子节要

    十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明高攀龙辑。翻译皆是旧语,故知是书为乾隆以前之人所作。原本前,有明万历三十三年壬寅高攀龙自序;又有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北平朱之弼序。攀龙,字云从,一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人,少志程朱

  • 盐源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辜培源、欧阳衔修,曹永贤等纂。欧阳衔,安福人,进士,曾任盐源县知县。《盐源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共十二卷,分为:卷一,天文。卷二,建置、沿革、舆地、山川。以下二十三门均未列

  • 唐僧宏秀集

    十卷。宋李(约1258年前后在世)编。李生平见《翦绡集》条。此集所选为唐代僧人诗,自皎然以下共五十二人,共收诗五百首。前有宝祐六年(1258)自序。是选采摭颇富,然而时有失误。如误选《玉台新咏》之诗,

  • 闾丘辩囿

    十种,十五卷。清顾嗣立编辑。顾嗣立字侠君,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康熙壬辰(1712年)进士,迁庶吉士,改补中书舍人,因病致仕。其人博学有才名,喜藏书,尤工于诗。其所居名秀野草堂,极水木亭台之胜,一时

  • 李古余事略

    一卷。清李遂贤、李齐贤合著。遂贤、齐贤皆清末叶江苏上元人。该书记其父李滨生平事迹。李滨字古余,纳资官至浙江通判。晚年做曲阜经学会讲师,卒年六十二。李滨治学颇勤,工书画刻印,著述甚多。行世者有《中兴别纪

  •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

  • 御注孝经疏

    一卷。唐元行冲(653-729)撰。清马国翰编辑。元行冲本名澹,字行冲,以字行,洛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弘文馆学士。行冲博学,通训诂学。著有《魏典》三十卷。《御注孝经疏》系元行冲奉诏为唐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