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声类表

声类表

九卷。清戴震撰。戴氏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部,而为之表。“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绵琐,今音古音之转移,纲领既张,纤悉毕举,彼此相配,四声一贯,所以补前人所未为而厘之就绪者也。按东原师江慎修之论亭林也,曰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少,而慎修与东原则考古审音均诣其极。东原极精心神解,更集诸家之成”(《郑堂读书记》卷十四)。戴氏所分九类二十部是:(一)①阿(歌戈麻)、②乌(鱼虞模)、③垩(铎);(二)④膺(蒸登)、⑤噫(之咍)、⑥亿(职德);(三)⑦翁(东冬钟江)、⑧讴(龙侯幽)、⑨屋(屋沃烛觉);(四)⑩央(阳唐)、⑾夭(萧宵肴豪)、⑿约(药);(五)⒀婴(庚耕清青)、⒁娃(支佳)、⒂戹(陌麦昔锡);(六)⒃殷(真谆臻文欣魂痕)、⒄衣(脂微齐皆灰)、⒅乙(质术栉物迄没);(七)⒆安(元寒桓删山先仙)、⒇霭(祭泰夫废)、(21)遏(月曷未黠鎋屑;(八)(22)音(侵盐添)、(23)邑(缉);(九)(24)醃(覃谈咸衔严凡)、(25)(合盍叶帖业洽狎乏)。戴氏确定的韵目都是影母字。所分各类是按发音特点划分的:第一到第五类的阳声韵是收〔-η〕的(第一类“阿”不合),第六第七两类是收〔-n〕的,第八第九两类是收〔m〕的。每类中的各韵基本是阳阴入相配的。阴、阳名目戴氏还没有提出,直到孔广森才正式以阴、阳称呼这两类韵。戴氏称阴声韵为旧无入之韵,称阳声韵为旧有入之韵。戴氏又用音理来说明声韵通转之法,谓正转之法有三,一为转而不出其类者,一为相配互转,一为联贯递转,谓当“以正转知其相配及次序,而不以旁转惑之。以正转之同入相配,定其分合,而不徒恃古人用韵为证”。戴氏分韵的特点是入声韵独立。顾氏段氏皆采用阴阳两分,他们依照先秦韵文做客观归纳,认为职觉药屋铎锡六部(中古收-k的入声韵)与相应的阴声韵相押相谐,所以归入阴声。江永把入声另分八部,主张数韵共一入,这是阴阳入三分的先河。戴震第一次把入声完全独立出来,他的每一大类都包括阳声、阴声、入声。戴氏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于考古之外,复重视审音,根据语音的系统性进行判断。在阴阳入的搭配上,戴氏把“歌”部看成阳声、把“祭”“泰”“夬”“废”四韵看成阴声是不对的。“祭”“泰”“夬”“废”在《广韵》中是去声韵,但在先秦文献中,这四韵字与入声月曷末等韵字关系密切,所以应如王念孙那样,把这四韵与月曷末等合为一部;如采用三分法,就应如黄侃那样,归入入声韵。戴氏分韵似密而实疏,他曾说:“若入声附而不列,则十六部。”段氏第三、第四两部他仍从江氏合为讴部;段氏第十二、第十三两部他亦从江氏合为殷部。江氏幽宵分部的意见他也没有接受。段氏的第十五部,戴氏分为衣、霭两部,使祭泰夬废独立,这是戴氏的贡献。《声类表》有乾隆丁卯(1747年)、己亥(1779年)刊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渭南严氏刊本。

猜你喜欢

  • 平吴事略

    一卷。清南园啸客辑。南园啸客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月事迹不详。《平吴事略》所述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景山),太子、永王、定王就缚。又述李自成出走北京,清兵南下,苏州乡兵四

  • 璜川吴氏经学丛书十三种

    五十四卷;附一种,二十四卷。清吴志忠编。吴志忠,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治经学颇深。志忠三世为书宦之家。曾祖容斋出生在新安璜源,后随父迁居上海,晚年从上海迁回吴县老家定居。并将自己的读书处命名为“璜川

  • 论语实测

    二十卷。清徐天璋撰。天璋字睿川,江苏泰州人。是书首有天璋自序,以为《论语》一书,门弟子记孔子言行,考其年月尽在司寇去官之日,自卫返鲁之时,定哀间居多,意各有指。或因政治感言,或为君相托讽,质之《史记》

  • 林全子集

    四十卷。明林兆恩(生卒年不详)撰。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又称三教先生,莆田(属福建省)人。兆恩博学有文采,能以艮背之法治病。生平立说,欲合三教为一。著有《林全子集》等。此书是林兆恩的门人涂

  • 少湖文集

    七卷。明徐阶(1494-1574)撰。徐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生平详见《岳庙集》条。是集所收乃徐阶外谪延平府任推官三年秩满北上,延平士人裒其前后诸作,为之付梓刊行。凡六十七卷,文五卷,语录一卷,

  • 丧服古今通考

    一卷。清单为札撰。为札,生卒年不详,字伯平,号芙秋,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历官栖霞教谕。著有《春秋述义》、《四书述义》、《读礼札记》、《读经札记》、《韩文一得》、《奉

  • 杨忠武公年谱

    一卷。清杨国佐、杨国桢(1782-1849)编。国佐事迹不详,国桢字海梁,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入赀为户部郎中,出任颖州知府,迁河南布政使、巡抚,调山西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授闽浙总督

  • 六经正名

    不分卷,附答问五篇。清龚自珍(详见《泰誓答问》)撰。本书写成于自珍四十二岁时。全书大义,宗刘向《七略》及班固《艺文志》之说,把经部分为经、传记、群书。“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

  • 疑谊偶述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此书首题门人潘鸣时述,书末又有潘鸣时跋。其实是唐枢所作以示潘鸣时之书。共十八条,具论古今学术、法制之可疑者,因此以“疑谊”为此书之名。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但语言

  • 林外野言

    二卷。《补遗》一卷。元郭翼(1305-1364)撰。翼字羲仲。昆山(今属江苏)人。自号东郭生。又称野翁,而名其集为《林外野言》。翼另著有《雪履斋笔记》。翼学识渊博,终生不得志,故偃蹇学官,刻意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