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

十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发律合注戒本》辞条。《大唐内典录》一书,简称《内典录》。“内典”一词是佛教自己对其典籍的称呼。该录是道宣于麟德元年(664)在西明寺所撰。录自东汉至唐初译者二百二十人,经典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体例有所创新,凡重译佛典标明一译、二译等,对许多同类大小乘经典,举出最善通行本,列出历代经录并对重要经录有所评论。其“入藏录”收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共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总分十录:第一、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二、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三、历代众经分大小乘入藏录,第四、历代众经举要辑读录;第五、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六、历代道俗述作经解录;第七、历代诸经支派陈化录,第八、历代所出疑伪录;第九、历代所出众经录自序,第十、历代众经感应兴敬录。录下分序例、别序。《大唐内典录》作为佛教经录,是东汉至唐代,除梁僧祐所撰《出三藏记集》外,最好和重要的经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字辨证篆

    十七卷。清易本烺(生卒年不详)撰。本烺字眉孙,京山(今属湖北)人。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专意纂述,著有《春秋楚地答问》、《一粟斋集》等。是书旨在考辨今书与篆书的沿革,以明篆法,知字体之误书。其体

  • 方言

    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本题汉扬雄撰,然《汉书·杨雄传》备载扬雄著述,却不曾提及《方言》,《汉书·艺文志》亦不载,《方言》作者问题遂引起怀疑。宋洪迈《容斋随笔》断是书非扬雄所撰,乃

  • 续齐谐记

    一卷。南朝吴均(469-520)撰。吴均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家世贫寒,好学有俊才,善于写文章。《梁书》本传说:“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效之,号为‘吴均体’”。

  • 吴江县续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金福曾等修,熊其英等纂。金福曾,字苕人,浙江秀水人,附生,同治十三年知吴江县事。吴江之地,自雍正四年(1726),始析分为震泽县,乾隆十一年(1746),邑人沈彤始分修吴江、震泽二志

  • 御览孤山志

    一卷。清王复礼撰。王复礼,钱塘(今杭州)人。此书成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王复礼则将此书进呈御览。故此书以“御览”题名。《御览孤山志》武林掌故丛编本,共一卷。分疆

  • 说储

    八卷、二集 八卷。明陈禹谟(详见《经籍异同》条)撰。此书为作者之札记。均为偶捡一二古事,而缀以论说,内容多阐扬佛教,大致沿袭屠隆《鸿苞》之流派。有明万历间刻本,共八册,初集卷八缺第一、二两页,二集姚履

  • 宝鼎斋帖

    四卷。明董其昌书,上海吴之骥(生平不详)刻。董其昌书迹刻本曾极盛一时,流播甚广,但为董氏所自定的刻帖则只有五种,该帖便是其中之一。董书刻本多为行草,该帖则皆为小真书,且篇幅完整,于每篇之后,还有董氏自

  • 春秋阙如编

    八卷。焦袁熹(1660-1730)撰。焦袁熹字广期,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清代经学家、诗人。康熙三十五年中举后,不赴会试,专研经学,工科举之学,诗亦戛戛独造,不侪流俗。除此书外,焦氏还有《此木轩诗集》

  • 易象正

    十六卷。明黄道周(约1585-1646)撰。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今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中官至少詹事,明亡后为唐王聿键礼部尚书,督师出婺源,兵败后被执,不屈而死。

  •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