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道

天道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避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辨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圣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辨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悉为矣?”

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已至矣是!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頯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备棅而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人之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猜你喜欢

  • 满汉西番悉昙四种本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

    各一卷。迦梵达摩(生卒年不详)译。迦梵达摩是唐代来华的天竺沙门,所译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燕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为《千手经》、《千手陀罗尼经》、《大悲陀罗尼经》。经中神咒,名号种种。依本

  • 夏侯阳算经

    三卷。作者不详。据《新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韩延夏侯阳算经一卷”。可知原本《夏侯阳算经》已佚,韩延(约隋时人)用己说纂入原书之内成为今本。在卷上“明乘除法”节中“夏侯阳曰”以下约六百字当是原本之作

  • 亢仓子

    一卷。唐王士源(生平事迹均不详)编撰。旧本题周庚桑楚撰(不确)。庚桑楚之名,始见于《庄子》。据《庄子》外篇《庚桑楚》记载:“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晋司马彪、郭象等据此认为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三十卷。宋代释宗杲(生卒年不详)撰。宗杲,俗姓奚,字大慧,因居妙喜庵,亦称妙喜。宣州(今地不详)人。生具灵性,具有慧根。十二岁即投慧云、齐公处受经论五年。后游洞宗之门,习南禅宗义,用心良苦,学问大进。

  • 求阙斋读书录

    四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湘乡人。道光进士,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曾从唐鉴、倭仁学习程朱理学。同治七年(1868)任

  • 岳阳纪胜汇编

    四卷。明梅淳(约1586前后在世)编。梅淳,安徽当涂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本书成书前,元释天镜曾辑录岳阳楼石刻诸诗,其本久佚;嘉靖间,有取岳阳题咏与洞庭分为二集者,芜杂无次。梅淳因合洞庭君山、

  • 步里客谈

    二卷。宋陈长方(1108-1148)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官江阴县学教授,学者称唯室先生。除此书外,还留有《唯室集》四卷。“步里”地名,陈长方父

  • 戴静斋遗书二种

    二卷。清戴清(1762-1827)撰。戴清字静斋,先世为休宁(今安徽芜湖)人,后迁居江苏仪征。戴清天资异常聪慧。他少时读《国语》,便沉溺书中,如痴如醉。一生对地理之学研究颇深,于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

  • 惠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厓,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代经学家,乾嘉学派吴派的奠基人,钱大昕论其学曰:“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己有。

  • 三经见圣编

    一百八十卷。明谭贞默撰。贞默字梁生,嘉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崇祯六年(1628)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此书前自序,称六经无非孔经,而《论语》为善;子思之书,今名《大学》、《中庸》,实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