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五百卷。宋李昉(925-996)等奉太宗之命编纂。李昉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李昉为官谨慎小心,不以赫赫自称,而性情和厚,善待宾客。时与辽作战不利,他主张:“屈已修好,弭兵息民。”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对保存古代文献颇有贡献。李昉为文慕白居易,用语浅显通畅,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此书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故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稗史等四百七十五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全书按题材分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已经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的,全赖此书得以考见。《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不象其他类书引文多加删节。分类较细,也便于按题材检索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佚,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中选取素材、转引故事,加以敷衍。说话人甚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宋人蔡蕃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都是依据《太平广记》而成。《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缺佚舛误,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刊本,后有明隆庆活字本、清乾隆十八年天都黄晟刊小字本、清乾隆二十年槐荫堂重刻明许向昌本、清道光二十六年三让睦记刻本、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44年北平文友堂书坊影印谈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道德经说奥

    二卷。明朱孟尝(生平事迹均不详)撰。朱孟尝,真名不详,孟尝是其字号。历史上为《道德经》作注又隐其名者有多家,朱孟尝作《道德经说奥》也隐其名。据《四库提要》载录,此书旧本题朱孟尝撰。称其附刻朱翊钺《广宴

  • 襄阳遗集

    一卷。明范明泰编。范明泰,字长康。嘉兴(今浙江)人,万历庚子(1600)举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乃裒辑北宋书画家米芾遗文之集。米芾之《宝晋英光集》本世有传本,范明泰大抵未见,故而繁采各书,裒为此集。但缺

  • 重修两淮盐法志

    一百六十卷。清王定安等撰。见《求关斋弟子记》条。是书前有两江总督魏光熹序,具言编纂经过。以下卷一至卷十为王制,内分子目为制诏、德音、圣制、功令,卷十一、十二为沿革,内分子目历代淮鹾才略上下,卷十三至二

  • 西坡类稿

    三十九卷。清宋犖(1634-1713)撰。宋犖字牧仲,号漫堂、西坡。商邱(今属河南)人。宋犖为清初诗文家。有《沧浪小志》。此集共诗二十二卷,词一卷,杂文八卷,奏疏六卷。卷一至卷二十二为诗,卷二十三为词

  • 编蓬集

    二十五卷。明唐汝询(1565-?)撰。唐汝询,字仲言,上海华亭(今松江)人。卒年不详。其五岁而瞽。父兄抱膝上,授以三百篇及唐诗,无不成诵。旁通经史。尝撰《唐诗解》、《唐诗十集》等书,援据核博,当时之世

  • 毛诗序义疏

    一卷。南朝齐刘珪(434-489)撰。清马国翰辑。刘珪字子珪,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南史》、《南齐书》有传。刘珪性至孝,博通《五经》,时人推为大儒。齐高帝萧道成即位,数召刘珪入内,而刘珪非有征从

  • 汉杂事秘辛

    一卷。作者不详。书前有明代作家杨慎题辞,故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认为此书是杨慎伪作。鲁迅也持此说。《杂事秘辛》之“秘辛”二字,类似卷帙甲乙名目。其“杂事”,主要记叙汉桓帝刘志懿献梁皇后被选及册立的故事

  • 钞票论

    一卷。清许楣撰。许楣(1797-1870),浙江海宁州人。许梿之弟。道光进士,官户部主事。是书论述共有八条,第一条为不能以千万之银易一束之纸,第二条为银可以易钞、钞不可以易银,谁复肯以现钱易虚纸,第三

  • 耕霞溪馆法帖

    四卷。清叶应阳辑。叶应阳字蔗田。此帖是叶应阳于道光间选于墨拓之精美者,自晋至明,得数百种。原帖首无题名,只书中有“耕霞溪馆”印迹。其中重摹《绛帖》,与《筠清馆刻》多同,且更加精湛。《乐毅论》、《玉版十

  • 大学臆说

    二卷。清苏源生撰。源生字菊村,河南鄢陵(今河南鄢陵)人。贡生,尝学于钱仪吉。是书首有方宗诚序,大旨笃守朱子《章句》,间引《语类》、《或问》等书,以及其他各家之说,以补充其义。朱子所说彼此不同的,则参互